“百年潮涌·之江楷模” 郁达夫:用文字唤醒国民希望

2021-07-09 14:54:58 浙江在线 见习记者 钱弘慧
 

  林心平:为党洒下热血的女中豪杰

  “笑汝辈黔驴技穷,甘洒热血化彩虹”。1942年,年仅23岁的林心平在日寇要求她写的“悔过书”上,留下这样的文字,随后英勇就义。“长滆女杰”倒下了,但她的精神却在大地上永存。

  1919年10月,林心平出生于温州平阳。1935年,她考入温州师范学校,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和同学们参加罢课游行、示威等活动,因不听劝阻被学校开除。

  之后,她全身心投入抗日事业,先后任上海八路军办事处机要秘书、办事处机要员。1938年,她奔赴苏南抗日前线,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一支队文工团副团长。她主动联系刚入伍的青年,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同时扩大地方抗日武装游击小组,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斗争。

  1941年皖南事变后,林心平任江苏金坛、宜兴等五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文教科科长。由于盘踞在官林的伪军头目公开投靠日本人,组织上决定由她兼任宜兴县官林区区长,开展敌后工作。于是她离别新婚不久的丈夫,带6名短枪人员深入官林地区,发动干部群众,对敌伪发动攻势。敌伪惊恐万状,派特务、便衣四处搜捕林心平。

  1942年6月,林心平不幸被捕,受尽酷刑。日本鬼子当着数百中国百姓的面,将她活活劈成了7块,丢进硫酸池。她曾面对党旗郑重宣誓:“就是刀搁在脖子上,也永不叛党!”最后一刻,她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誓言。

  郁达夫:用文字唤醒国民希望

  《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其人,常因为在文学上的成就而为人熟知,但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往事,同样无法被岁月抹去。

  1896年12月,郁达夫出生于杭州富阳。早年曾随长兄赴日本留学,1922年回国后在高校任教,同时从事文学创作,出版了500余万字著作。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又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大潮。

  1938年3月,郁达夫应郭沫若之邀赴武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同时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协会常务理事、研究部主任和会刊《抗战文艺》编委。

  年底,又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任该报文艺编辑。在去新加坡的船上,他写下《岁朝新语》,坚信“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到达第二天,连生活都没安排好,他又写下《估敌》,坚信“最后胜利,当然是我们的,必成必胜的信念,我们决不会动摇”。

  在新加坡3年时间,他发表了100多万字宣传抗日的文章,号召华侨团结爱国、支援祖国抗战。文章引发强烈反响,海外华侨或捐款捐物,或直接回国参加抗战。

  1942年,新加坡沦陷前夕,他流亡到印尼苏门答腊,改名换姓,作长期隐蔽打算。同时,集资开设赵豫记酒厂,掩护抗日文化人士,营救印尼革命志士和当地华侨。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卓兰芳:组织工农运动百折而不回

  1925年夏,为声援上海五卅运动,宁波有两万余工人、学生、市民上街游行示威。背后的组织者,是奉化一名25岁的年轻人——浙江省早期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卓兰芳。

  卓兰芳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他在余姚、慈溪指导盐民和农民运动,配合北伐军入浙作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回到奉化组织党员和农会骨干撤离或隐蔽,并赴武汉出席了中共五大,后被选为浙江省委委员兼农民部负责人。

  1927年10月23日,《中央致浙江信》中指出:“浙江省委应马上准备一个广大的农民暴动……”身为省委农民部负责人,又是奉化暴动点总指挥,卓兰芳回到家乡,首先在松岙、湖头渡一带恢复和发展党组织。“要暴动,枪从哪儿来,经费从哪来?”卓兰芳带头变卖家产,又动员其他党员,共同筹募暴动经费,购置枪支弹药,并搜集民间的土枪和大刀,重新建立农民武装。

  此后,卓兰芳又任省委特派员兼浙西特委书记、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中央巡视员等职,参与领导了奉化、浙西暴动,虽然一次次受挫,他还是遵照中央指示,百折不回。

  1930年9月,卓兰芳因叛徒指认而暴露身份,牺牲时年仅30岁。在被绑赴刑场的路上,卓兰芳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责任编辑:江小来
相关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江党史学习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