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这场展览让500多种植物“讲故事”!

2021-08-19 08:34:54 宁波晚报 记者 石承承
 

  视频制作 记者 崔引

  从“通风报信”的吊兰,到击溃敌军的“竹钉阵”,再到印染红旗的茜草、栀子……

  从突破封锁的“米胶协定”,到脱贫兼治石漠化的构树产业,再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天然林保护工程……

  在宁波植物园,“见证百年 草木华滋”庆祝建党百年植物主题展近日开展,“特别邀请”到500多种植物来“讲故事”。

2.jpg

  泛植物学的独特视角和维度,是这次植物主题展的特点。记者 崔引 摄  

  这回轮到“花花草草”来“讲故事”  

  展厅拐角处,特别设计的窗台上,放着一盆吊兰,背后有这样一段故事:

  1927年到1931年,周恩来在上海领导秘密斗争时曾提出,凡是中共机关或是主要领导人住处都要在窗口放上或吊上一盆花,遇到紧急情况时,首先要将花盆推落窗前,以便向不知情的同志报警,避免更大的损失。

  看似不起眼的植物,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和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联系起来。

  植物主题展由“烽火岁月”“千秋伟业”“国计民生”“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绿水青山”六大篇章,55块内容组成。从泛植物学的独特视角和维度切入,是这次植物主题展的亮点。

  “这可能也是植物园界独一份的创意。”宁波植物园总园艺师万开元博士说。

  红军过草地靠采食野菜充饥;高粱、玉米等高秸秆作物形成的“青纱帐”掩护八路军打破敌人的扫荡;上甘岭战斗中,一个苹果在一群口干舌燥的战士手中传了三圈还没有被吃完……

  国徽上小麦、稻穗的由来;青蒿素的发现;大米、橡胶贸易协定的签订,成为中国打破“封锁”与“禁运”的标志性事件……

  泡桐树不仅改变了兰考的生态环境,更是成了当地人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遨游过太空的农作物种子,助力种源“卡脖子”攻关;天然林防护工程的实施,使得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计民生、生态环境,植物的身影无处不在,通过植物科普和家国情怀的结合,见证了建党百年来,人民生活和环境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jpg

  长征路上的野菜,不仅让人了解长征的艰辛,还能学到关于野菜的相关知识。记者 崔引 摄  

3.jpg

  植物主题展从衣食住行等不同角度展示植物和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记者 崔引 摄

4.jpg

  200种植物组成的矩阵,展示我国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记者 崔引 摄

  “疏花酸模”和“南苜蓿”,你选哪一个?

  在“千秋伟业”篇章中,有一幅作品非常吸引人眼球:

  从一粒小麦的种子开始,秋分播种、芒种收获。随着节气的变化,通过数量的变化,小麦展现出惊人的产量。没有枯燥的说教,但粮食产量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呼之欲出。

  这次的植物主题展是一个室内展,但呈现的方式却十分多元化,除了常见的科普展板,还有植物标本画、大型植物艺术装置、干花、博物绘画等。

  不仅是看,甚至还能动手玩一玩。“烽火岁月”篇章中,特别设计了“红军过草地参与式体验”:

  长征前一般会备几天的口粮,口粮中包括哪些食物?过草地时,能采食到疏花酸模,还是南苜蓿?紫花碎米荠和松潘矮泽芹,哪种更容易被采到?野葵和甘青乌头,哪种有毒?

  只要短短几分钟,对红军长征路上采食的野菜种类、分布和是否有毒,就有了大致的了解。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植物主题展中,还有不少宁波元素。

  刻有“革命的扁担”字样的扁担,是鄞州区瞻岐镇的张全富老人入伍后自制的一条扁担,转业后作为纪念带回家中,一直使用至老人去世。

  这也是对朱德同志在井冈山时,为确保自己与军民一起劳动,在扁担上刻下“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扁担精神的传承。

  青蒿素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疟疾等疾病的治疗。诺贝尔奖获得者,宁波人屠呦呦功不可没。

  1952年12月18日,中国与锡兰(后改称斯里兰卡)政府签订第一个《中国与锡兰关于橡胶和大米的五年贸易协定》(俗称《米胶协议》)。这一协定的签署和执行,成为打破封锁和禁运的第一个贸易协定,这其中就有中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宁波人卢绪章的身影。

责任编辑:江小来
相关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浙江党史学习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