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没有当过所长,但群众眼里的老杨(右)无事不办,大家都叫他“杨所”(摄影 李勇)
浙江在线5月25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刘永拓 编辑/沈正玺)“有事找老杨,有他在我们心里踏实。”这位老杨是快退休的老民警,辖区老板姓办事都喜欢找他,不敢说什么事都帮得上,但有求必应是老杨对自己的要求。
老杨叫杨秀敏,是杭州公安局余杭区分局黄湖派出所民警。从警27年,老杨有24年扎根在王位山,守护余杭区黄湖镇、百丈镇和鸬鸟镇的平安。
老杨(右)与村里的老街坊聊天
扎根山区二十多年的派出所“多面手”
老杨说“老百姓满意才叫好”
1989年,32岁的老杨脱下军装,转业到余杭区分局。3年后,他来到余杭最偏僻的黄湖派出所,扎下了根。
派出所在黄湖镇,辖区还包括百丈镇和鸬鸟镇,大部分是山区。有些人不愿进山,但老杨乐意,“在哪都是为人民服务”。
那时所里只有七八个人,当年的“小杨”把驾驶员、内勤、刑侦、治安、户籍等工作干得妥妥的。二十多年来,“小杨”成了“老杨”,却依然身兼多职。同事说,所长换了9任,而老杨坚守至今。
近日,记者见到了59岁的老杨。尽管身形瘦削、轻微驼背,但穿着警服的老杨依然精神。
“黄湖派出所辖区180平方公里,3万4千多常住人口,年均流动人口7000多人。有17个村和社区,小自然村那就多了......”一串数字脱口而出,他的业务能力便不用多说。
“我自己几十年没做啥惊天动地的事情,也没破过啥大案子。”老杨很谦虚,但余杭公安分局政治处曾珂看来,正是老杨做的那些小事打动了民心,荣誉等身。
老杨曾获2012年度杭州市优秀人民警察,三等功,“马天民”式好民警,优秀公务员等荣誉。别人夸他好,但他总说,“老百姓满意才叫好”。
老杨(左)正在办理户籍事宜
村民年至五旬仍没户口
老杨想尽办法帮忙落实户口
老杨现在主要负责户籍业务,每天接待办事和咨询的群众近百人。
去年夏天,黄湖镇虎山村村民老刘找到他,哭诉自己在余杭生活30年,却没户口,享受不了国家福利政策。
“生在四川绵阳,父母双亡;10岁离开老家到新疆建设兵团,被收养,养父母相继去世;1986年到余杭,结婚生子。”说完这些,老刘向老杨求助。
工作二十多年,棘手的户籍问题老杨见得多了,他立马应下了老刘。可他向绵阳市公安局了解后,才知道事情不简单——当地根本没老刘的户籍记录。
按规定,老刘得自行找到户籍记录才能落户。但老刘只记得自己生在绵阳,具体生在哪个县都没印象,回去找户籍太难。“干脆我麻烦点。”老杨着手给绵阳的每个区县公安局挨个发函求证。
一个多月后,各个公安局回复了,但都是“查无此人!”“生在农村,公安局没记录,派出所没准有。”于是,他又挨个拜托公安局查询派出所记录。老杨没有等来好消息,一时间,线索又断了。
去年11月,老杨决定转换思路,联系新疆建设兵团试一试。但是,老刘被收养时没办手续,这可能又是一条死胡同。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年底,新疆建设兵团一纸证明传真到黄湖派出所,证明老刘确实曾被兵团一对夫妻收养过。
有此证明,老杨立即向上级汇报,终于在今年初解决了老刘五十年“黑户”问题。老刘说:“这样的好民警,他就算退休了我也会记得他。”
熟悉辖区三个镇的每条路
没做过所长的“杨所”受追捧
老杨从来没做过所长,但是他愿意揽事情,二十年来为群众解决困难,很多村民都喜欢叫他“杨所”。有的村民办事,甚至点名找老杨。
他为啥这么受信任?别的不说,光他对辖区村庄的熟悉程度就让年轻民警望尘莫及,送他“活地图”名号。
同事去百丈镇出警,在山里转来转去怎么也找不到“王家塘”这个地方。他通过电话指挥说,百丈有个大村庄叫“朱家塘”,很好找,顺着旁边的路走200米看到一颗大树,就是王家塘了。
老杨说,做民警这么多年,走过辖区每个村落,熟悉每条路,有的小村子只有一两户人家,他虽然不能全部叫上名字,但绝对找得到。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杨经历的第六任黄湖派出所所长这样评价他。现任所长沈汉平说:“他习惯了用脚步丈量大山,也喜欢用热心服务百姓,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老当益壮。”
距离退休还有一年,老杨更加珍视这份工作,每天至少提前半小时就到岗工作。余杭公安分局介绍,很多村民离不开老杨。但是老杨告诉记者,对于退休他没有一点准备,他更离不开相交多年的村民。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