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滚动新闻 正文
用“长牙齿”硬措施保护口粮田 浙江各地推动耕地“非粮化”整治不完全调查
2021年04月03日 13:51:55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郑亚楚 周江明 姜伟

2.jpg

  仓廪实,天下安。耕地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关系我国14亿人的吃饭问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强调要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今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要求紧紧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抓住耕地这个关键,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确保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稳定在300亿斤、1500万亩和121.2亿斤以上。

  一段时间以来,浙江省各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全面推动耕地“非粮化”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且看本报记者的不完全调查。

  摸清底数 调查应“实”尽实

  今年,义乌市农业农村局会同义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部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摸底排查工作,把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列为全市攻坚的重要内容,明确完成“非粮化”整治的地块必须及时种上粮食作物。对新整治出来的地块,该市每月组织专人进行现场抽查、核查,杜绝虚报、瞒报、谎报。

  初步统计,今年春节至今,义乌市已完成耕地“非粮化”整治1.6万亩,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整治面积达到6600余亩,全市耕地“非粮化”整治完成率26%,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完成率38.6%。

  在嘉兴秀洲,当地把稳定扩大粮食生产作为当前推进乡村振兴的大事来抓。2020年,该区利用无人机航拍形式,对区内各类种养结构以及耕地“非粮化”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一年两次用无人机全覆盖航拍监测,并分季分年对比,详细精准掌握每个村、每个区块耕地种植动态变化情况,包括粮食种植情况,退“非”还粮情况,以及新挖鱼塘、新种苗木情况等,建立数据库,并以此作为区对镇、村两级粮食生产、耕地保护工作精准考核奖罚的依据。

  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该区还创新实施了“田长制”,以村为单位树立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志牌,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及6位副区长担任“田长”,各镇镇长、副镇长和村党组织书记任“执行田长”,加强检查巡查,建立健全退林、退草、退渔、退藕等还田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体系,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

  去年,秀洲区在重大项目建设新占用1.53万亩土地的情况下,仍实现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双增长,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粮食生产任务,粮油指标评价位列全省第一。

  政策激励 补助应“补”尽补

  作为浙江省传统产粮区的秀洲,在防止耕地“非粮化”上,除了做好“管”的文章,在政策措施上也给予了强有力的保障。

  该区在全省率先完善对村耕地保护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耕保奖励资金发放与种粮面积挂钩,与村土地流转备案管理情况挂钩,切实强化村一级管好耕地和稳定粮食生产的责任。2020年,全区累计发放耕地保护奖励资金5261万元。

  该区还率先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其它定向种粮田块土地流转租金补贴制度,明确村耕保奖励资金中,不低于30%的比例(全区每年不少于1500万元)用于补贴把承包地流转给种粮大户的农户,确保其租金收入基本不吃亏,有效避免农民私下把承包地流转给租金更高的非粮主体的现象。

  该区各乡镇(街道)根据各自种植结构,出台相应还粮补助政策。新塍镇将退林(塘)还粮扩种迁移费补助按以奖代补的形式拨付到村集体,合同期内,苗木果树移栽费按每亩不高于3000元,退塘(鱼塘、虾塘、藕塘)扩种迁移费按每亩不高于1000元补助,合同到期的减半补助,积极推进退“非”还粮。

  该区新塍镇天福村,由于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工作出色,去年共获得耕地保护奖励资金113.78万元,有效调动了全村干部群众保护耕地、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夯实了基层管理基础。 

  与秀洲一样,浙江省临安、义乌等地,也纷纷出台政策,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杭州市临安区针对8类“非农化”“非粮化”情况,采取“一区一策”,逐个、逐块开展清理腾退,支持“退林还粮”“退果还粮”,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区块,或拟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非粮化”区块清理腾退后种植水稻的,区财政按实际面积给予镇街每亩1000元补助。义乌市出台的《促进农业生产保供若干意见》规定,对原种植非粮食作物(花卉林木、果树等)的基本农田改种粮食的,每亩给予镇街一次性奖励3000元,由镇街统筹使用,并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再配套给予补偿,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因地制宜 清退应“退”尽退

  在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里前坞村的一片空地上,记者看到,新鲜的黄土覆盖了整片山坡,新整治的土地错落有致,初步具备了耕种条件。

  “抛荒现象相同,成因却各不相同。在整治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分类指导,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柯城区农业农村局的毛国建说,该区九华乡上铺村采用“村集体将农户的抛荒地进行集中管理种植,粮食收成与农户五五分成”的方式,唤醒“沉睡的农田”,实现农户和村集体双增收。该区华墅乡由村集体集中流转土地,统一托管给引进的农业主体、大户种植经营,从源头减少耕地抛荒,推动整治耕地抛荒工作顺利展开。截至目前,该区通过不同方式,已整治抛荒地3000余亩。   

  江山是浙江省传统产粮县,现有粮食生产功能区195个,面积达16.85万亩,居衢州市首位、全省各县(市、区)第6位,连续3年打破攻关田亩产浙江最高纪录。在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专项整治中,该市遵循“有序退出”和“严防新增”原则,根据轻重难易程度,逐步恢复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区块的粮食生产属性。该市凤林镇已移除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紫薇、桂花、鸡爪槭等苗木450多亩;大桥镇制定了“一退二拒三推四实现”整治计划,目前已清退经济作物650多亩。

  针对耕地抛荒,临安区推行了统一组织耕种、代耕代种等方式,着力改善抛荒耕地耕作条件,对经营权人抛荒2年以上的,依法终止流转合同。同时,对抛荒耕地不予发放相关补贴,对有抛荒情况的村取消耕地保护以奖代补资金。该区太阳镇是农业大镇,该镇牢牢把握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已开展耕地整治面积5000亩,清理“非粮化”“非农化”田地2100余亩,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非粮化”“非农化”全面清零。

  义乌市根据“先易后难、分类推进”等原则,按照流转期限、经济价值、经营状况等因素,分类施策,逐一制订整治方案。对土地流转合同快到期、经济价值低、经营状况不良的地块,与村居、业主沟通后,推进主动清理腾退;对农户分散种植的,通过组织土地经营权统一流转推进“非粮化”整治;挖塘养殖的,由村集体恢复种植条件后,落实种粮大户耕种,禁止抛荒;鼓励引导蔬菜瓜果种植业主开展粮食作物轮作。

标签: 粮食生产;非粮化;耕地;功能区;整治;耕地保护;义乌市;抛荒;非农化 责任编辑: 江小来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用“长牙齿”硬措施保护口粮田 浙江各地推动耕地“非粮化”整治不完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