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第六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启幕,展会汇聚长三角及全国文化产业优质资源,搭建起文化交流、产业合作、创新展示的高端平台,吸引了众多行业从业者、文化爱好者及市民游客驻足参与。在这场文化盛事中,由阿克苏地区行署、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浙江省文投集团联合打造的“浙阿历史经典(非遗)产业专题展区”迎来精彩首秀,成为展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展区以“同根同源 共创共新”为主题,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科技”、“非遗+民生”三大维度,全方位展现浙阿两地历史经典产业与非遗技艺的创新成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相关领导莅临指导,阿克苏地区行署副专员、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一级巡视员朱磊参加开幕式。

设计团队巧妙地将阿克苏托木尔大峡谷的壮美风貌和克孜尔石窟的独特场景“搬”至现场,走进展区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一场横跨千里的文化对话。创新融合库车民歌、非遗舞蹈及龟兹壁画等传统文化元素打造的VR沉浸体验《龟兹印记》、龟兹主题系列文创等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首次在长三角重大展会中亮相,现场观众表示非常有特色,纷纷在展会现场沉浸式拍照打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机,浙阿携手谱写丝路新乐章,历史经典(非遗)产业成为浙阿交流互鉴、东西协同发展的坚固连结。

展项内容同样精彩纷呈,六组由浙阿两地工艺美术大师与非遗传人联袂打造的创新作品,成为“同根同源”理念的生动诠释:浙江缙云烧饼与阿克苏库车大馕,演绎着浙阿两地面食文化的奇妙共鸣;浙江铜雕与阿克苏铜器,在金属的锻打声中敲击出技艺交融的节奏;浙江杭绣与阿克苏柯尔克孜族刺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共绘民族团结的锦绣画卷;浙江丝绸与阿克苏艾德莱斯,在经纬交错间续写丝路情缘;浙江青瓷与阿克苏土陶,于火与土的艺术中探寻文明的共通基因;浙江东阳木雕与阿克苏传统木雕,则让木质纹理镌刻下两地匠人的共同匠心。

在“非遗+科技”板块,阿克苏传统棉纺织技艺“帕拉孜”的数字档案案例引人注目。通过系统性数字化采集,这项千年技艺的制作工艺、独特色卡、纹样图谱与文化寓意得以完整保存,并为当代设计注入源头活水。现场展出的笔记本、手机壳、帆布袋等文创产品,正是非遗从保护传承走向创造性转化的实践例证。

“非遗+民生”板块则汇聚了苹果主题文创、艾德莱斯饰品、阿克苏好礼、慕萨莱思等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民生产品。其中,“十城百店·浙疆有礼”系列通过“线下体验+线上触达”的立体销售网络,正助力阿克苏非遗产品走出新疆、走进浙江、走向全国。现场设置的慕萨莱思品鉴区,让观众在醇香中感受“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意与真实。

观众还可以亲身参与中(维)药香囊制作,或集齐六对浙阿非遗主题印章打卡,在互动中深化对两地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本次展区是“浙阿历史经典(非遗)产业交流互鉴协同发展专项行动”的重要成果展示。该行动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文化、科技、旅游、民生、人才五大维度,构建起规划引领、合作推进、内涵挖掘、联合开发、展陈推广五大机制,推动非遗技艺提升、产品焕新与市场拓展。截至目前,专项行动已共建四大示范性非遗工坊,研发百余款焕新产品,举办10余场线下交流互鉴活动和5场线上主场直播,搭建起“1+N”线上线下商贸网络,促成12位非遗传承人结对互鉴,覆盖两地研学人员2000余人,初步形成“保护—传承—转化—传播—销售”的良性产业生态。
未来,浙阿两地将持续深化非遗基因的保护、活化与传播,加快推动历史经典(非遗)产业向品质化、融合化、数智化迈进,全力打造文化润疆、产业兴疆的融合创新样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