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教育援疆 温润天山:当榕树遇见杨林的千里之约

字体:
—2025—
10/03
09:47:52
2025-10-03 09:47:52 来源:温度新闻客户端 记者 伍秀蓉

  天山南麓的风,总带着沙砾的粗粝,却吹不散拜城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三学生艾尼瓦尔·阿卜迪力木眼底的光——一年前,他的数学试卷上还印着50多分的红色数字,如今,109分的成绩跃然纸上,笔尖划过习题时的笃定,藏着一场跨越5000公里的教育接力。

拜城县第四高级中学

  这场约定,始于东海之滨的温州。当“数学家之乡”的榕树,遇见天山脚下的杨林,温州援疆团队带着“深耕本土、创新赋能”的初心,用三年时间浇灌出希望:7000余万元援疆资金、36个教育项目、3万余人次师生受益,让“榕杨共育”的种子,在戈壁滩上生了根、开了花。

拜城四中学生在喀河书院做数学挑战题

  精准把脉:

  把“温州经验”种进“拜城土壤”

  “不是搬来温州的模板,而是要培育拜城的种子。”原拜城县委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张英彪的话,是温州援疆团队的共识。

  2023年初,拜城县的冬天还没褪尽寒意,一场深入的教育调研在拜城县展开。调研之后发现的三个“痛点”像石头压在大家心上:教师解题能力弱、优质生源留不住、教学资源缺。

  没等春天来,“C9课程”双师制就先开了花。每周三晚上八点,拜城的教室里亮起灯,晚自习的安静里,钉钉屏幕上跳出温州名师的身影,专题课从函数讲到几何,细致得像在耳边讲解;本地老师则守在课桌旁,学生哪里没听懂,立刻俯身答疑。

2025年3月11日,永嘉中学数学老师朱博给拜城四中高一C9班学生线上授课

  这“云端送课+本土护航”的模式,恰好踩中了新疆学生的学习节奏——2024年拜城高三一模,数学平均分一下子冲到68分,比前一年涨了33%;“C9课程班”的学生更厉害,平均分突破84分,最高分112分,刷新了近年的纪录。

  精准,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里。拜城六中的援疆教师吴昌文,曾被一个学生的提问戳中:“老师,我们真的能学好语文吗?”他立刻调整了教学方法——先从握笔写字教起,再带着学生朗读课文,还把课文编成小故事,用情景模拟让大家代入。慢慢地,课堂上举手的学生多了,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了。

吴昌文老师辅导学生作业

  同校的杨建晓老师,发现学生写作文总没头绪,就带着语文组一起编《初中写作素材本》,从开头怎么写,到例子怎么选,写得明明白白;还开了30多节公开课,手把手教方法。一学期后,实验班的作文平均分涨了3到5分。

  更实在的是资源共享。依托“温州数学名师拜城工作站”,两地老师一起建校本资源库,150个课件、350道试题,全是精心打磨的“干货”;永嘉中学捐的AI智习教室,让拜城学生点开电脑就能用浙江的优质题库。温州市援疆教师领队戴伟说:“这就像把温州最好的数学教研组,‘搬’到了拜城。”

2025年2月25日,戴伟校长参加数学工作站成员会议

  系统赋能:

  让本土教师长成“顶梁柱”

  教育援疆,不是“送鱼”,是“授渔”。正如温州援疆指挥部人才组副组长丁宁所说:“我们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让教育援疆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从‘一阵子’延展为内生动力。”温州团队搭起的“榕杨共育”模式,把“文化浸润、名师引领、课程创新、资源共享”拧成一股绳,而最关键的,是让本土教师站起来、强起来。

  2024年,“温州数学名师拜城工作站”一成立,12名本地教师就和温州名师结了对。青年教师吐尔沙古力?艾克木,幸运地成了温州八高名师毛传挺的徒弟——线上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专题研讨……两人隔着屏幕讨论教学思路,哪怕是一个提问的设计,都要磨好几遍。

2024年6月,温州市数学教研员叶事一老师与温州数学名师谢尚志、陈重阳等来拜城县第四高级中学参加温州数学名师工作站揭牌仪式

  更让她惊喜的是,她得到了去温州八高跟岗学习的机会。第一次在温州上课,她讲《基本不等式复习课》,用了毛老师教的“问题链导学”模式,没直接给公式,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推导。课后获得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返校后,她把这种方法用到课堂上,她带的班级数学成绩不断提升。

2025年3月27日,首批赴温州八高学习的拜城四中数学教师吐尔沙古力·艾克木老师在温州八高高二19班上公开课

  杨建晓的“名师工作室”,也成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营”。20位来自拜城六中和米吉克中学的老师加入进来,从备课到上课,杨建晓全程指导。工作室的吴兰老师,在他的帮助下打磨课件、练讲课,最后在拜城县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中拿了第一名。

杨建晓老师和同学合影

  针对本地教师的特点,温州团队和拜城教育局还“碰”出了“1+3”小组团培养——1名校领导,带着教务、教研、德育3名主任一起去温州学习。“这样学回来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经验,而是成体系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路径,能整个‘植’到学校里。”张英彪解释。

  三年来,近百名温州优秀教师来拜城支教,150多名本地教师去温州跟岗,教师队伍真的实现了“质变”:2024年至今,拜城多了12名地区级骨干教师、35名县级骨干教师,28人评上了中高级职称。

  文化浸润:

  搭起民族团结的“同心桥”

拜城少年温州冬令营上,维吾尔族儿童与温州儿童互动

  教育援疆,不只是教知识,更是连情感、融文化。

  走进拜城四中,投资45万元的“温州数学家文化园”成了最火的地方。苏步青、谷超豪等温州数学家的生平故事挂在墙上,几何模型互动区里,学生们凑在一起摆弄模型;百人讲堂里,常有数学讲座开讲;最热闹的是“数学挑战榜”前,课间总有孩子踮着脚看上面的趣味题,解出来了就欢呼着跑开。

  这样的文化浸润,藏在“六个一”数学文化空间里:一园(数学家文化园)、一馆(AI智习教室)、一廊(数学文化长廊)、一室(学科教室)、一角(数学学习角)、一平台(线上学习社区)。曾经抽象的数学,变得能摸、能看、能讨论,成了连接两地的纽带。

  还有“榕杨书信手拉手”,温拜两地学生写了2.2万多封信,信里有东海的浪花,也有天山的雪;“石榴籽融情”活动中,1986名拜城贫困学生的“微心愿”被点亮,有的想要一套文具,有的想要一本课外书,收到礼物时的笑容,比阳光还亮;首届“榕杨杯”作文竞赛里,学生们写家乡、写友谊,字里行间满是真诚;“研学七巧板”夏令营中,绿茵场上的牵手、舞台上的合唱、红色基地里的宣誓,让各族青少年在共同学习中成了朋友。

温州市援疆指挥部“点亮万个微心愿”爱心物资发放仪式

为拜城县中小学校鼓号队捐赠用品

  静待花开:

  让教育的温度漫过校园

  教育援疆的根,越扎越深——从课堂伸到心灵,从校园延到社会。

  温州老师周雪萍,把“女童保护”防性侵课程带到了拜城。在第五小学、老虎台乡中心小学的课堂上,她用动画讲知识,用游戏教自我保护,近900名孩子学会了“爱护自己的身体”。

  拜城县第五小学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成了校园里的风景线。2000多名学生跟着柯尔克孜族民歌《玛纳斯》的节奏,一会儿蛇形跑,一会儿做素质操,还有的抱着球奔跑,笑声和音乐声飘得很远。这个创新做法,还登上了新疆新闻联播,成了其他学校学习的榜样。

  心理健康服务也没落下。温州援疆团队联合中科院心理所名师工作室,在拜城县中医院开了心理健康直播课,给1000名学生做心理评估、疏导。到2025年,拜城县心理健康危机预警学生人数降了46%,越来越多的孩子脸上有了笑容。

  前不久,温州教育援疆的《“榕杨”共育铸品牌,双师驱动破瓶颈》案例,从全国19个援疆省市的104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了新疆“组团式”援疆优秀典型案例。但比荣誉更动人的,是艾尼瓦尔们的成长,是吐尔沙古力们的蜕变。

  温州市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许映霞说:“教育援疆是播种工程,我们要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天山脚下长成大树。”

  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榕树的绿与杨林的翠,在风里相融。温州教育援疆的故事,还在继续——是课堂上的耐心讲解,是教师间的携手成长,是孩子们手中的书信,是操场上的欢声笑语。这跨越千里的约定,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文化的交融,它像一股暖流,温润着天山,也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注入了长久的力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援疆;温州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一年前,艾尼瓦尔·阿卜迪力木的数学试卷上还印着50多分的红色数字,如今,109分的成绩跃然纸上,笔尖划过习题时的笃定,藏着一场跨越5000公里的教育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