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年特别策划——绿水青山富浙江
浙江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浙江新晋院士中有杭州人 揭秘院士是怎么炼成的
2015年12月08日 07:07:18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记者 张冰清

   浙江在线12月08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张冰清)让杭州人倍感自豪的是,今年浙江新晋的两院院士中,有两位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

  海洋二所所长李家彪,毕业于杭十一中,现在从事海底科学与探测,每天和“大陆架”、“中国大洋中脊”这样的专业名词打交道;另一位是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杨树锋,研究“大地构造学”,毕业于杭州高级中学。

  院士是怎么练成的?昨天,记者采访了他们本人以及他们当年的老师、校长们,揭秘不一样的院士的少年时代。

  在杭十一中度过中学时代

  李家彪:读书时耽误时间的事,对事业帮助很大

  李家彪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我在市中心长大,当时水系发达、河流纵横,可惜后来建防空洞,都填成了路了,浣纱路原来就是一条美丽的河。”

  1961年出生的李家彪,现在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

  他从事的是海底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研究,在大陆架划界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和贡献,开拓了海洋维权应用新领域。

  高中时成绩中等偏上

  自曝文科偏弱但喜欢历史

  李家彪在杭州读完了小学、中学,1979年考入原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系。大学毕业后,他分到了宜昌的一家研究所,搞地质力学的研究。后来,他考入同济大学读研究生,正式进入海洋方面的研究。1989年,他回到杭州,进入海洋二所工作。

  李家彪入读的小学,是杭州上城区的邮电路小学,这所小学在2007年2月并入了杭州天长小学。

  后来到了杭州第十一中学,“我们那时是不择校的,高中时分快慢班,一共12个班,有两个快班。”

  昨天,杭十一中校长蔡小雄也很兴奋,得知学校出了一个新院士,赶紧查看学籍档案。

  蔡校长向钱报记者爆料:“李家彪院士初中三年、高中两年,都是在杭十一中。从档案中可以看出,李家彪是一位十分帅气的小伙,各科成绩都优秀,爱运动,擅绘画。高中时曾担任班长,获得过三好生。”

  李家彪院士却对钱报记者说,他那时候的成绩,属于中等偏上,文科不是强项。李家彪说,其实他对历史非常有兴趣,想弄清楚历史的脉络和必然性、规律性。“历史是我的强项,但考试却拿不到高分。”

  他还记得当时十一中副校长张学礼做的高考动员,是即兴赋词一首:“你们看上去一个个面黄肌瘦,沉浸在题海里,要停下来休息,整理思路!”

  看起来耽误时间的事

  对后来的事业帮助很大

  “我的小学班主任叫宋芝兰老师,她非常包容,有耐心。”李家彪院士回忆说。

  “还有高中班主任黄淑真老师,是一位有学问的老师。她对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有很大影响,我至今还记得她美丽的板书、文雅的举止和慈祥的笑容,她是课下与我们思想交流最多的老师。”

  李家彪还记得,他读书时经常去学工、学农和学军。“我们去十一中的校办工厂做变压器,与工人一起包线圈;我们还去龙井、梅家坞采茶叶。”李家彪说,因为空闲时间多,妈妈说跟老师学学字画吧,“我跟沙孟海大师的一个高徒学过一段时间,只是兴趣爱好,但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怎么欣赏美术作品。”

  “我初中的班级是一个体育班,女生特别活跃,特别能干,男生压力有点大。学校运动会,都是女生拿分,排球、铅球、跑步,女生很厉害。”李家彪说,当时这个班的男女生交往比较多,同学之间的亲密程度是最高的,“以后真正在走动的同学,就是在这个班里。”

  李家彪一直认为,读书期间看起来耽误时间的事,却对他事业帮助很大。

  “基础教育中的数理化十分重要,但不是全部。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所用到的知识估计不到我们整个人生学习的20%。我以前参加过的一些活动十分有益,通过活动培养出来的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顶层设计能力等,从事任何行业都用得上、十分重要。”

  从杭高走出的第50位院士

  杨树锋:母亲对我一生影响最大

  记者联系上杨树锋时,他正外出开会。对于自己当选院士,杨树锋首先把荣誉归给了浙大和自己的团队,“这是同行对浙大地球科学学科的认可。我们这个学科,更多的是团队合作,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当然,也是同行对我的厚爱和信任,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得不到这个荣誉。”

  杨树锋是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地构造学、造山带与盆地构造。

  最喜欢数学

  高中考入杭州高级中学

  1947年5月20日,杨树锋在杭州出生。一直到高中毕业,他都没有离开过杭州。

  他在原杭州白马庙巷小学读到三年级后,转入杭州直吉祥巷小学(现并入饮马井巷小学)就读。初中和高中分别毕业于杭州六中和杭州一中(现杭州高级中学)。

  杨树锋告诉记者,他小学时成绩中等,初中成绩还算可以,所以才能考入当时杭州顶尖的中学杭州一中。他是从杭高走出来的第50位院士。

  高中时,杨树锋最喜欢数学,班主任叫汪素岚,当时的杭一中校长金亮也曾兼任过他的班主任。从他当时的成绩单可以看出,他的代数、三角成绩比较优秀。

  杭高退休教师吴文刚是杨树锋的化学老师,至今他还记得杨树锋的模样,“人长得黑黑的,不高,但身体很结实。”

  杨树锋所在的7班,是当时的理科试点班,相当于一个尖子生班。吴文刚说,他每次做实验都很主动,动手能力很强,也喜欢提问,学习成绩也比较突出。

  杨树锋和另一个浙江院士李兰娟是同届校友,都是杭州一中老三届的毕业生。杭高的李老师告诉记者,这批老三届学生既没有毕业照,也没有毕业证书,杨树锋曾对此表示遗憾。

  高中毕业后,杨树锋来到金华石桥公社摩诃大队务农、当民办教师。

  在农村,他什么都教:扫盲班、语文、数学,甚至还有体育。杨树锋回忆,当年不但要教书,还要自己动手盖教室、修操场。“现在想想很有成就感的,因为得到农民兄弟的认可,实现了做人的价值。”

  3年后,杨树锋考入南京大学。他是中国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后,培养出的第一个地质学博士,当时师从今年8月份刚过世的郭令智院士。

  母亲是他一辈子的导师

  教给他做人的底线

  学校的教育固然为杨树锋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但要说到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还是他已经过世的母亲。

  采访中,他多次提到,“母爱是最伟大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杨树锋兄妹5人,母亲原是某工厂的负责人,因为不放心把孩子交给保姆,留职停薪,回家担起了教育子女的重任。

  杨树锋说,母亲对他们的要求很简单:一要身体健康,二要自力更生,三不能违法犯罪,不能成为社会的负担。杨树锋后来教自己孩子时,也用了母亲当年的标准。

  5个孩子都事业有成。杨树锋成为科学家,哥哥是企业家,弟弟在政府部门任职。

  杨树锋说,每当自己得到荣誉时总会想起母亲,这个时候母亲肯定会告诉他,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妈妈总是在我取得成绩时‘泼冷水’,在困难的时候(为我)鼓气。”

  2011年,杨树锋获得了浙大教职工最高荣誉“竺可桢奖”,他把10万元奖金悉数捐给浙江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用于设立“地球科学奖学金”。

标签: 院士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