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5日讯(记者 陈雷 见习记者 田雨阳)每天傍晚,像城市里的多数上班族一样,卸下工作之后,徐海清总会习惯性地走出小区,沿着附近的步道跑上2-3公里,保持大概1小时的运动量。兴致好的时候,他会顺带跑到小区附近的篮球场,加入正在打球的队伍中,和队友来上一场大汗淋漓的篮球赛。如果没有特别提醒,你可能不会注意到,徐海清其实是位视障人士。
从跑步到板铃球再到游泳,借助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像徐海清一样的视障人士正在触摸更广阔的世界。运动为他们带来了什么?他们走向运动的过程要克服哪些困难?在第39个国际盲人节到来之际,浙江在线记者走进了盲人运动爱好者的世界。
找对节奏,走出家门
高高瘦瘦,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爱笑,这是徐海清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见面采访的这天,他特意在短袖外穿上了一件无袖的运动球衫,想给记者展示自己的跑步状态。
徐海清在家附近跑步 浙江在线记者 陈雷 摄
因先天原因,今年45岁的徐海清从年轻时视力就开始逐渐下降,2010年申请办理残疾人证后,他的矫正视力只有0.05,近距离看人都是模糊的轮廓。但对他来说,对运动的热爱并没有因此改变。相反,在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后,徐海清觉得,运动帮助他走过了这段日子。
这些年,因为视力逐渐变差,徐海清的运动速度在放慢,但爱好从未放下。“上次跟一群年轻小伙比赛,他们都没跑过我。”徐海清笑着提起,十七八岁时他400米可以跑进1分钟以内,现在大概要1分十几秒。
“只要把速度放慢,任何运动都可以尝试。”这是徐海清给自己的鼓励。自从申领了残疾人证后,他接触到了很多视障人士,在跑步之外,他也有了更多的运动尝试,板铃球、游泳、自行车,这些运动为他的生活添加了更多色彩,也增加了他频繁走出家门的勇气。
“现在哪怕把我的眼睛全蒙上,拿上盲杖,杭州哪里我都敢去。”徐海清说,如今的他是杭州市钱塘区无障碍促进会的工作人员,每周除了工作外,做得最多的就是去体验新建道路的无障碍设施,盲道的宽度是否合适,盲道上的圆点厚度是否足够,这些细节他都会记录下来,并细化成报告转交给相关工作人员,“我们开玩笑说这叫‘民间验收组’。”
克服不适,打开心门
这些年,徐海清加入到了钱塘区盲人协会的工作中,一边坚持运动,一边也在帮助身边的人走出家门。在他看来,视障群体走向运动道路最大的难点不是运动本身,而是那道难以跨越的心门。很多视障人士是在后期突然失明。因为缺少从小学习基本技能的过程,他们无法接受突然按照视障群体的方式来生活,所以很难走出家门。“我觉得只要自己愿意走出来,这就是一个蛮好的现象。”徐海清说,“当然如果能有更多场地共享给大家,给大家提供一个安全环境就更好了。”
当视障人士愿意走出家门,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内容呢?长期为视障人士提供志愿者服务的拱墅区户外体育协会负责人戚东海建议,考虑到视障群体的需求,其实更建议他们通过组织来参与运动项目。“比如今天我想运动了,可以跟自己所在的组织或协会说一下,看看能不能申请到志愿服务或者团队活动,这样更安全。”
而作为活动组织方或志愿服务提供方,首先要对视障人士的身体情况有清楚的了解,譬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信息,衡量他们是否适合运动;其次,在项目组织上,一定要有防范措施;此外,在运动前后,一定要提醒并帮助视障人士热身,做好后续保障。戚东海说,在协会的志愿团队里,对于视障群体的服务并不是有爱心就行,每一位志愿者的上岗都要进行专业培训,确保能够匹配到群体需求。
“这些年,随着视障群体运动形式增多,各类组织和爱心团队的服务也越来越匹配视障人士的需求。”对于浙江视障群体的运动情况,浙江省盲人协会秘书长刘伟平形容它是一个正在起步并不断上升的状态。据介绍,目前浙江各地都关注到了视障群体不断增加的运动需求,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项目。在杭州临平、上城,板铃球正在成为视障群体的运动“新宠”;在杭州钱塘区,已筹备完成的游泳队将带视障人士感受水中世界的乐趣;在湖州,定期举办的“彩虹跑”让黑白世界有了更多色彩……
“浙江省持证的视障人士大概有13万,他们走出家门的运动需求很大,目前省残联也在提供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在逐步参与进来,期待大家打开‘心门’,勇敢地表达自身的运动需要。”刘伟平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