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征程新使命,迈步共同富裕,浙江的实践从未止步。此前,浙江在线曾多次聚焦山海协作大背景下,嘉兴南湖和丽水遂昌等地共同推进菌菇种植的努力。记录泥土中生长起来的农民故事,描绘探索中清晰的共富轮廓。浙江在线将持续跟进全省各地在共同富裕方面的实践,真实记录产业从零起步的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提供案例参考和经验借鉴。
浙江在线11月4日讯(记者 翁宇君)一片稻田在水稻抽穗丰收后,还能在冬季孕育怎样的生机?在丽水市遂昌县金竹镇,刚刚埋进土里的大球盖菇菌种,就是这里给出的答案。
零经验起步探索菌菇种植
山区农民有了增收新路子
11月2日一大早,在金竹镇百胜村的连片稻田里,村民和志愿者们正忙着将砖块大小的白色菌种陆续种入基质里。从10月初水稻陆续收割后,这片稻田就开启了“转场”模式:梳理田畦、搭建大棚、升级水泵、加铺基质,为的就是迎接菌种们的“入住”。
村民在运输基质 图片由曾梨萍提供
“这是我们第二年种大球盖菇,去年试了2亩,我们村产量很不错。”百胜村村支书曾梨萍这两天几乎天天在田里一起帮忙张罗,她说,相比于去年的忐忑,“吃过螃蟹”后今年心里踏实不少。
去年11月,在浙江山海协作的大背景下,金竹镇与位于南湖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合作,探索大球盖菇种植,第一年在6个村试种12亩,带来了超过1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百胜村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镇里开始增加规模种植,百胜村第一时间就认领了10亩。“除了我们村集体10亩,周边四五个村还在我们这‘搭伙’了30亩。”曾梨萍解释,这是因为百胜村土地平整,田垄适合运输菌菇的小三轮进出,而且经过去年,村里有了相对“内行”的人。说着,曾梨萍冲着挑担过来的吴伟光老人笑了笑。
“长三院的专家帮忙指导,来讲课,然后有个群可以随时问。种了一季,大概有点知道了。”吴伟光不好意思地说道,讲话带着些当地的口音。
浙江在线记者了解到,百胜村大约有近800位村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赚钱,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超过30%。“尤其是下半年,村里剩余劳动力还是很多的,种菌菇能给村民多带来一份收入。”曾梨萍说。
从试种12亩到推开种植100亩
推广新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百胜村是金竹镇在菌菇种植上的一个小缩影,浙江在线记者从金竹镇政府了解到,在去年试种的基础上,今年全镇种植面积将超过100亩,参与的主体也比往年更多元,包括村集体、个人以及当地的农业公司。
同去年一样,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此外,以山海协作项目为牵引,利用南湖区发改局提供的政策资金,种植每亩菌菇可以获得3000元的菌种补贴,其他的种植管理成本则自行承担。
100亩菌种,预计可收获30万斤菌菇。销路怎么解决?这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和去年一样,金竹镇打算采取统一收购的形式。不过区别于往年,今年镇政府下属的强村公司与遂昌的一家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合资成立了企业,将负责食用菌统一收购、加工、包装与销售。
“具体销路方面,南湖一家餐饮企业已签了2万斤的采购合同,金华的一家预制菜企业最近正在洽谈,另外我们也在与镇上的抖音网红乌干达媳妇儿Rose对接,打算拓宽线上渠道。”金竹镇镇长助理、南湖区挂职干部朱良伟介绍。(此前报道:许下期待2个月后,高山间的他们迎来了圆梦人)
今年7月南方泵业捐赠给金竹镇的水泵 图片由朱良伟提供
金竹镇是丽水唯一的市级农业中心镇,原本就有水稻制种的优势。“菌菇大概是11月到次年3月,刚好填上了水稻生长的空隙。”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技术人员任少勇表示。
优势摆在眼前,但探索中的困难也难以避免。“许多村子原本基础设施就较为薄弱,没有现成的大棚,喷灌这类就更不指望。种植成本方面,对农户是有压力的。”
此外,朱良伟也坦言,菌菇轮作需要土地和基础设施的衔接,但简易大棚高度低,农业机械设备无法进入,这意味着菌菇轮作还面临着大棚拆装的人工成本。“明年我们计划争取资金,尝试部分钢架大棚,一步步踏实地来推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