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梨园正青春#是观众老了还是戏曲年轻了?对话流行与传统戏曲中的青年力量

字体:
—2022—
11/05
08:56:32
2022-11-05 08:56:32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陈雷 见习记者 田雨阳

  浙江在线11月5日讯(记者 陈雷 见习记者 田雨阳)“忆昔当年泪不干,彩楼绣球配良缘……”10月底,随着“王宝钏挖野菜”梗在短视频平台爆火,一首京腔民谣版的《武家坡2021》走入大众视野。翻看这些年在互联网走红的歌曲,其中不乏如《万疆》这样流行与戏曲的碰撞。

   从火上央视的416上戏女团到最近的《武家坡2021》,在互联网平台上,国潮+戏曲的组合正迎来大批受众。从屏幕上将目光移至线下,戏曲的起承转合间,85后、90后演员也在陆续站上传统舞台。11月初,浙江在线记者对话几位青年戏曲工作者,听听他们对戏曲传承与传播的见解。

  当经典国粹与青年力量相遇,千年梨园春意正葱茏。

  “在流行的框架里融入熟悉的韵律”

  95后、00后戏曲人走红互联网舞台

  《武家坡2021》火了。

  “越听越上头,感觉错过了很多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粹”,打开创作者“龍猛寺寬度”的原唱视频,不少网友相聚在评论区。

  很难想象,这首歌的作者是位95后。作者本名李政宽,目前是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导演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对于歌曲的走红,他觉得这折射的是年轻人的文化自信,“我们生活在富强的时代,才会去正视、传播传统的东西。”

1.jpeg

舞台上的李政宽 受访者供图

  李政宽8岁学京剧,接触戏曲近20年,将传统国粹内容塞进流行框架是他思考的方向。“很多人听武家坡会有似曾相识感,因为它本来就是戏中曲,我只是创作时将京剧元素按流行架构重新塑造了一遍,但里面的血肉没变。”李政宽说,这首脱胎于京剧《红鬃烈马》的歌曲保留了不少京剧原有的唱法,像“八月十五”这几个字的唱法就沿用了原有京剧曲调。

  歌曲火了以后,李政宽陆续发布了流行+戏曲搭配的《平贵别窑》等歌曲,期待能呈现给更多新观众。“希望大家能看到传统戏曲,但前提是它是一门好看的流行艺术。”将想要分享的国粹换个样式重新在互联网绽放,这是他的创作初衷。

  《武家坡2021》的走红,也吸引了许多博主翻唱,这之中,上戏416女团成员之一的杨淅(小淅儿)还和李政宽进行了合唱。此前,凭借着《探窗》等流行歌曲的戏腔演绎,416女团的5位00后姑娘多次被媒体报道。最近,杨淅刚过完21岁生日,如今的她就职于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同时在上戏读研。

  借助以程派青衣戏腔发音翻唱流行歌的形式,杨淅的作品在社交平台赢得了很多网友的喜爱。“原来戏曲除了咿咿呀呀,还有这么多不同元素和行当。”在和粉丝的交流中,她收到了很多积极反馈,这也鼓励着她穿梭在传统舞台与互联网之间,成为传统戏曲与观众之间的“一扇窗”。

2.jpeg

舞台上的杨淅 受访者供图

  如何让戏曲的老酒装进流行的新瓶?杨淅一直在摸索着拉近戏曲与当代人距离的方式,有了翻唱,也尝试了像《空台戏》这样的原创歌曲创作。“很多人乍一接触戏曲会觉得很有距离感,但反过来让他们在流行曲中找到熟悉的东西,会让大家觉得很亲切。”杨淅说,未来她想将戏曲元素融进歌里,通过寓教于乐让大家感受戏曲魅力。

  通过互联网,一场戏曲的演出观众可以从几千人放大到数万人,浙江音乐学院特聘专家研究员、原浙江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蒋中崎也注意到了新媒体对于传统戏曲传播的放大作用。

  “对现代观众而言,传统戏曲有着时间、地点的约束,很多内容又与现实脱节,留住他们很困难。”蒋中崎认为,戏曲是审美的艺术,观众需要逐渐培养才会懂得欣赏。互联网上的社交平台打破了这种约束,观众观看的时间和地点实现自由,素材内容也经过二次加工,扩大了戏曲的受众面。但对于其推广而言,这还远远不够。“这不仅仅是戏曲行业的事,它需要互联网、媒体及观众都参与进来,合力研究如何破题。”蒋中崎表示。

  “为什么不能打造我们自己的‘潮’?”

  85后、90后演员站上传统舞台

  互联网上,戏曲正在迎来新一批青年观众;传统舞台上,85后、90后演员也正站上传统舞台。

  今年10月底,越剧《绿水青山》在丽水大剧院首演,现场多媒体技术与现代舞、畲族舞等展现方式的结合,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卸下舞台妆,在剧中饰演主角女儿方恬的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越剧团)花旦王静刚从丽水赶回杭州,进入杭州场的演出筹备。从传统戏剧《天之骄女》中的尉迟燕娘,到现代剧《幽兰逢春》中的阿兰,85后的王静参演过十几部大戏,在浙江越剧团主旋律剧目的舞台上,她的身影正活跃。

3.jpg

王静在越剧《西厢记》中饰演主角崔莺莺 受访者供图

  而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女拜寿》《何文秀》等剧目舞台中,90后青年演员亦已崭露头角,越剧小生陈丽君是其中之一。出生于越剧故乡浙江嵊州的她迈入戏曲行业17年,这些年剧团演出的剧目基本都参与其中。最近,她正排练越剧《断桥》,期待带来一场与传统《白蛇传》不同的演出。

陈丽君.jpeg

陈丽君在越剧《珍珠塔·惊塔》中饰演主角方卿 受访者供图

  站上不同的剧目舞台上挑起大梁,王静和陈丽君有着相同的感受:舞台上剧目种类越来越多,台下的观众群越来越年轻。当剧目与受众适应着时代而变化,如何让鼓掌的观众从台下扩大到屏幕前?借现代媒介打开一个口子,两人都关注到新媒体的力量。

  “有在国外的浙江人说透过我的视频看到家乡戏,亲切又感动。”社交账号发布的视频留言,让王静看到了戏曲推广的可能。而陈丽君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像社交平台上的戏腔歌曲都很红,现代和传统稍一碰撞就能擦出新火花。”陈丽君说,有时她在社交平台发作品,很多圈外的年轻人留言,“难道年纪大了,怎么越来越喜欢戏曲了?”在她看来,这不是年纪大了,而是戏曲内容和传播平台“年轻了”,被看到的机会更多。“为什么不能把会唱戏称之为‘潮’呢,我们传统文化也会有自己的‘潮’。”

  在浙江,当青年戏曲从业者积极为传统艺术推广开道,他们的身后自有一股助力。“浙江戏曲目前有18个剧种,艺术的传承与发扬最重要的是人才,浙江尤其注重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浙江推出覆盖戏曲、声乐、演奏等5个门类的“新松人才”系列赛事,通过大赛从社会上发掘培养优秀青年人才。针对青年领军人才的培养,浙江则推出了以3年为周期的舞台艺术“1111”人才计划,首批培育36位导演、表演等领域人才,今年迎来收官之年,成效明显。

  “除了资金和人才支持外,我们每年还会举办传统戏曲演出季和新年演出季,拓展演出市场,打造文化品牌。”该负责人表示,以传统戏曲演出季为例,这期间,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发动全省传统戏曲院团集中开展演出,对院团演出进行补贴,助力他们推出新人新戏,激发剧种和院团发展活力,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据悉,当前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在全省实施“文艺星火赋美”工程,以社会各界文艺志愿者为参与主体,选择城乡适宜空间常态化艺术展演活动,力图让文艺走出剧场走近百千万人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戏曲;浙江;越剧责任编辑:翁宇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忆昔当年泪不干,彩楼绣球配良缘……”随着“王宝钏挖野菜”梗爆火,一首京腔民谣版的《武家坡2021》走入大众视野。当经典国粹与青年力量相遇,千年梨园春意正葱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