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以世界遗产为载体,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亦推动着文明的交流互鉴。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文明乐章赓续延绵。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浙江在线特别推出《文化遗产对话录》系列报道,邀请各国嘉宾共议文明互鉴,共奏文明交响,共同守护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浙江在线10月18日讯(记者 陈卓妤)10月18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杭州开幕。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再度向世界敞开文明交流的怀抱。
今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届“良渚论坛”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核心主题,汇聚了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嘉宾,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他们将围绕“文明根脉:远古文明的历史智慧和当代价值”“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薪火相传: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文明未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分享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宝贵经验,为全球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贡献智慧。
开幕式当天的主论坛现场,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扑面而来。记者在此邂逅剑桥大学考古学系副教授、剑桥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莉莉安娜・雅妮克(Liliana Janik)。作为长期深耕遗产保护领域的学者,她所在的剑桥遗产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全球不同文明谱系的遗产价值挖掘,尤其在史前遗址与近现代文化地标保护的对比研究中积累了丰硕学术成果,为国际遗产学界提供了众多创新性研究视角。
剑桥大学考古学系副教授、剑桥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莉莉安娜・雅妮克(Liliana Janik) 记者 陈卓妤 摄
虽然这是莉莉安娜・雅妮克首次踏上良渚的土地,但她与这片孕育了五千年文明的土地,早已因一段特殊的学术经历结下不解之缘。莉莉安娜告诉记者,她在剑桥大学指导过的一名研究生,如今正任职于良渚,深耕遗址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本届“良渚论坛”开幕前一天,师生俩相约小聚,在轻松的餐叙中,学生向她细致讲述了良渚古城遗址近年的考古新发现,以及遗址公园如何让公众“触摸”史前文明。这些鲜活的分享,让莉莉安娜对良渚的期待愈发迫切,她计划明后两天专程前往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老虎岭遗址公园,探寻其中的文明密码,感受跨越千年的古老智慧。
提及欧洲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巨石阵无疑是代表性存在,它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英国考古学家经过深入研究确认,巨石阵的准确建造年代距今约4300年,即公元前2300年左右。如今,数块巍峨的巨石依然以环形姿态屹立在绿色旷野之上,不仅是英伦三岛最著名、最神秘的史前景观,更是世界建筑史上最为复杂的史前石圈,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其背后的奥秘
莉莉安娜从专业角度分析指出,巨石阵作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遗迹,凭借砂岩巨石的精准排布与天文历法功能,成为欧洲史前“仪式性中心”的典型代表;而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则以完整水利系统、等级清晰的玉器礼制及系统城市规划,实证了东亚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二者虽分处亚欧大陆两端,却同为人类文明“多元起源”的关键物证。她认为,“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二者均承载着早期人类对文明的探索,这正是两大文明能够深度对话的核心基础。”
采访中,莉莉安娜还谈及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直观感受,语气中满是赞叹:“中国的文化遗产早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去年我曾前往黄河流域,在那里见证了中原文明遗址的保护成果,让我深感震撼。”
莉莉安娜由衷表示,“良渚论坛”为全球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者创造了“文明相遇”的契机,让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研究者能够围绕共同关注的遗产议题凝聚共识、分享见解,这一过程本身就完美契合了论坛主题。
当良渚的水利智慧与巨石阵的天文认知碰撞,当中国的玉器工艺与欧洲的巨石雕刻对话,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具体成果。文化遗产,正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串联起不同的文明。它清晰证明,不同文明之间不仅能“各美其美”,更能携手“美美与共”,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