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免费捡白菜”事件终于真相大白了。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还原了这场闹剧的全貌。事情要从11月3号说起。那天,一位网友路过赤峰一片菜地,看见有几位大爷大妈在捡白菜,没人管,他也跟着捡了三棵,顺手拍了个视频发上网,还特意标注了位置,配文说“免费采捡”。这一发,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紧接着,有人随手转发,有媒体没核实就跟着报道,标题还写得特吸引人:“赤峰一地可免费砍白菜!”好家伙,这下可热闹了,成百上千的人闻讯赶来砍白菜,地里顿时人山人海。
种植户李先生发现后,本来是想维权,结果自己也“加戏”了——他发视频说“两天时间400亩地一扫而空”“损失100万”,这一下把事态推向了高潮。而实际上呢?经过官方评估,他的实际损失只有9.52万元。
这还没完,一些自媒体为了蹭流量,干脆用AI生成假新闻、配假图,把“霜打剩菜”硬是编成了“农民血泪史”。一场现实中的白菜事件,就这样在网络上被层层“加工”,变成了真假难辨的“信息大杂烩”。
到头来,谁都不是赢家。种菜的受了损失,捡菜的挨了批评,发视频的被处罚,转发的被教育,媒体被约谈、记者被停职……所有人都在这场“流量狂欢”中付出了代价。
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手指一点,责任就在肩上,哪能不核实就转发、不负责就发言。第二,流量再香,也不能丢了良心。第三,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链上的一环。别让“随手一转”成了谣言的帮凶。
说到底,这世上没有免费的白菜,却有免费的教训。希望这出“疯狂的白菜”能成为我们所有人网络素养的一堂公开课——信息时代,真实比流量更珍贵,责任比热度更重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