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0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陆遥 黄珍珍 通讯员 康明军 陈传敏 王晓琴)又是一年重阳节。在饮菊花酒、食重阳糕之际,我们登高远望,看到的是一个来自现实和未来的考问: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银色浪潮”牵引出一个充满情感温度的问题——倘若老无所养、老无所乐,人们的幸福感何来?
据统计,截至2015年,全省纯老家庭人口共有234.16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总数的23.80%,其中城镇90.75万人,农村143.41万人,分别占城镇、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24.96%和23.11%。几乎每4位老人中,就有1位是空巢老人。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走入城区、山里、海边的三户普通的空巢老人家庭。我们发现,在我国大踏步迈入老龄社会的今天,他们迎来了更多社会资源倾斜及个性化服务。空巢老人如何享受美好时代?我们带来他们的心愿和期盼。
杭州江干区于慧英——
“设备很先进,可我不会用”
上午10时,记者走进杭州市江干区濮家新村15幢1单元403室,93岁的于慧英奶奶坐在客厅的饭桌前,正在护理员小刘的帮助下,喝着一碗浓稠的芝麻糊。
“这个芝麻糊是社区今年重阳节的慰问品,还有两罐核桃粉和薏仁粉。”尽管今年已经93岁高龄,于奶奶的头脑还是很清楚。
于慧英生于1923年,老伴过去在铁路部门上班,两人共同养育了7个子女。36年前,因为城站火车站区块拆迁,于慧英和老伴搬到了濮家新村的这间一室一厅的房子里。20年前,老伴病故后,于慧英就在这间房子里独自生活。
68岁的五女儿张辉常年在北京生活。据她说,如今,老人的7个子女中最小的也已经60岁,自己平时在北京,很少能走得开。“大家轮流照顾妈妈,近一些的多顾着点,远一点的就逢年过节回来看一看。”张辉说。
但是,子女各自成家后都有一大家子要管,无法提供更周到的陪护,老人的日常照顾,大多得靠濮家联合社区的工作人员。2008年起,江干区民政局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照料服务,针对于奶奶的身体状况,提供12小时免费上门服务。8年多来,护理员小刘每周都会过来1到2次,帮老人洗澡、洗衣服、买菜烧饭。2014年,江干区推广“居家宝”服务,于奶奶也成了首批安装的老人。家里有包括烟感探测器、煤气探测器、红外人体感知仪、随身紧急按纽、综合报警主机5个“安全智能卫士”电子设备。通过红外线实时监测,家中超过12小时无行动迹象,便会向信息中心平台报警。
“现在这些新鲜的东西,我都不太会用。”于奶奶不好意思地说。今年夏天,她有一次把空调打成了热风,热汗直流,还好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巡查发现,手把手教她用遥控器。在那之后,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上门来帮她开空调。
小刘告诉记者,因为身体、年龄等原因,老年人与数字技术很遥远,比如有的空巢老人想去看看没有节假日的子女,不到网上购票就买不到票;取款、购物不会用电子银行或手机,就只能排长队等待;不少空巢老人面对许多数字化电器望而兴叹,很无奈。“针对老年人的设施还要更细致、更人性化,才能带来更多便利。”小刘说。
舟山东岠岛张德成夫妇——
“想在家门口,看一场越剧”
89岁的张德成,家住舟山定海区东岠岛西岙村。岛上交通不便,原住民日渐搬离,岛上现有常住居民仅6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难以割舍故土的空巢老人。岛上老人多聚居在北岙村,西岙村仅剩下张德成和85岁的李芙蓉老两口,仍然留守村中。
10月9日上午10时,西岙村村委会主任夏志君带了面条、油和牛奶,与几名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张德成家。“知道今天是重阳节,但没想到你们这么惦记我们。”正在家中闲坐的老两口喜笑颜开。
张德成与妻子生在海岛,长在海岛,一辈子没离开过海岛。他是名老党员,年轻时进过瓷器厂,捕过鱼,做过养殖。年纪渐大,儿孙们都搬离海岛,张德成便与妻子种点农产品、养点家畜,自给自足。
女儿提出接他们去舟山本岛生活,但老人们却舍不得老家。“我与老伴生活在海岛,虽说有点寂寞,但习惯了,反倒是一出海岛就浑身不自在。”张德成说。村里担心老两口无人照顾,每隔一两天就会过来探望老人,陪他们聊聊天。“我给他们配了老人手机,一有情况随时都可以打电话找我们。”夏志君说。
张德成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只是闲暇时,希望能多些娱乐活动热闹热闹。张德成是个越剧迷,由于海岛交通不便,自己年纪大了不方便去外面看演出。前几年隔壁北岙村演过几场,张德成拉着老伴走了一两里路去看了好几回。
村里工作人员走访时,张德成说出了想看越剧演出的心愿。去年,定海区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直接到了老两口家里。在老两口家门口的小院子里,热热闹闹地演了一场越剧。张德成和妻子激动不已,之后一直念念不忘,经常说叨。“就在前几天,送戏下乡活动再次来到我们家中,一场小型文艺演出,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张德成想起前些天的场景,跟着曲调哼起了小曲。
庆元县官塘乡横坑村叶荣盛——
“村子离城远,看病不方便”
庆元县官塘乡横坑村,距离县城有93公里,由于山路蜿蜒,坐车大约要3个多小时。距离乡政府有7公里,如果步行的话,也要1个多小时。
73岁的叶荣盛,就住在这大山里。
一大早,叶荣盛先去自家地里摘下几把新鲜的青菜,准备给今天重阳节“加个餐”。“平时都是一个菜一碗饭,国庆假期里,大儿子回来过两天,还留了一些菜。”叶荣盛和老伴生了5个孩子,大女儿嫁到温州青田,大儿子在福建宁德,其他的孩子也都在宁波、丽水等地打工,二女儿嫁在官塘乡,距离自己最近。
每年春节,他会轮流到子女家过年,孝顺的子女也几次提出,希望他留在自己那里养老,可是他却觉得不习惯。“我这个人烟瘾重,走进城里的房子就不自在。”叶荣盛现在住的120平方米的2层小楼,是30年前造的,前两年刚经过了翻修,“住起来舒舒服服。”
安静从容的山村横坑,有着古色古香的黄泥屋,有着上千棵几百年树龄的古木,有着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这些年,凭借良好的生态资源,横坑村也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叶荣盛说,目前,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大概有70多位。让大家欣喜的是,今年,村里配套而建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已经在建造之中。
自从项目动工后,叶荣盛几乎每隔一周,就要去工地看看,“有阅览室、活动室,内容很丰富的。”想到以后能享受到越来越多的资源,他很是开心。
如今,精神生活有了盼头,村里老人们的生活只剩下一个顾虑。尽管现在还算硬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看病难也成了大家共同的担忧。
村里没有医疗设施,最近的是乡政府的卫生院,横坑村到乡卫生院有7公里的村道,平时没运营班车,来回步行得要3个小时,更多人选择坐30元一趟的三轮车。如果碰上更麻烦些的病,去县城看病来回一次需要三天时间。
“村里许多老人和我一样,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等一堆慢性病。尽管县医院和乡卫生院都会定期进村来提供义诊和各种服务,但是面对老人身体复杂的状况,还是会有许多照顾不到的突发状况。”叶荣盛说,大家共同的心愿,希望能多一些医疗资源进村,给老人检查身体,顺便带点日常用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