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湛 何丽娜 张冰清)“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引发舆论轩然大波。
昨天,“知识分子”在微博发布“科学家联合声明”,对此项研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声明指出——“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形容。”本次联合声明由122位科学家共同签署,其中,有9位浙江大学的学者。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几位签名表示反对的浙大学者。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则紧急发声,在“得到”APP撰文,解释为什么科学界如此气愤、这件事到底有多不靠谱、为什么绝对不能原谅。
大家都要很慎重考虑该怎么办
“如今还在对这件事情进行调查,如果调查结果是真的话,我是反对的。”浙大医学院神经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欢说。
浙大医学院的汪浩教授,也在联署声明之列。据浙江大学官方资料显示,汪浩曾在国际著名的转基因小鼠基地——美国杰克逊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
“因为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虽然是比较成熟的基因编辑技术,但可能存在脱靶问题,也就是说具有潜在的风险,并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这是一把双刃剑。”汪浩认为,因为潜在的危险,如今这项技术还没有准备好被使用在人类身上。
在汪浩看来,这个事情在伦理上是通不过的,“因为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基因变化。”汪浩举例说,这种编辑可能会在其他基因区域产生一些不可知的基因序列的变化,“直接做人的基因操控是非常危险的,以后她们还要结婚生孩子,这些不确定的可遗传的遗传物质会遗传下去,混入人类的基因池。”
所以,汪浩认为,这种先例是不能开的,“大家一定要抵制、要反对,也呼吁法律机构介入,大家都要很慎重考虑该怎么办?我们联署声明,是希望有关部门可以重视这件事情 。”
浙大医学院的孙秉贵教授,上午就看到了这个新闻,表示反对,所以就在联署声明上签了名。孙秉贵的研究方向是神经生物学,他呼吁,法律法规上,对这样的事件,一定要严格。
正如联署声明里写的:“国家一定要迅速立法严格监管,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我们可能还有一线机会在不可挽回前,关上它。”这,也是孙秉贵和所有署名科学家的期望。
为什么科学界如此气愤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第一时间在“得到”APP撰文,解释为什么科学界如此气愤、这件事到底有多不靠谱、为什么绝对不能原谅。王立铭在文中指出,这条消息让他个人非常愤怒。
“我算是一个比较熟悉基因编辑领域的生物学家,2016年年初还出版了一本书专门解读基因编辑技术,书名叫《上帝的手术刀》。这项技术现在仍然充满未知风险。所以我认为,目前就在人类个体身上尝试高风险、又几乎没有任何健康好处的研究,不光是不科学的,更是不道德的。这是对人类尊严和科学精神的践踏。通过基因编辑的办法给孩子提前做好艾滋病预防,又有何不妥呢?我的回答是,非常不妥!不可原谅!”
王立铭在文中强调,“基因编辑技术至今仍然是在蓬勃发展和快速推进的前沿生物学技术,就算是目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也仍然有许多根深蒂固的风险没有得到解决。”
“这些接受了基因编辑的孩子,他们身体内携带的、被修改过的基因,将会慢慢融入整个人类群体,成为人类基因库的一部分。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可能被基因编辑操作脱靶误伤的那些基因。从这个角度说,这项基因编辑操作的最坏风险是不可控的。人类可能需要很多年、很多代才会发现其后果。”
最后,王立铭指出,“在我看来,强大的基因编辑技术进入人类世界,帮助我们战胜病痛,甚至是让自己更健康,可能都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这项技术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这项技术打开的到底是潘多拉魔盒,还是阿拉丁的神灯?在今天这个注定要永载史册的日子,我请你和我一起好好思考。”
我们不是制造完美婴儿,而是减少缺陷婴儿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国内临床上尚不允许对胚胎进行基因编辑,但可以采用第三代试管婴儿对胚胎进行筛选,从而防止遗传疾病传递到下一代。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01年开始第三代试管婴儿,目前已经做了1000多例。浙大妇院IVF(体外受精)实验室主任叶英辉研究员说,“我们不是帮患者做出一个完美的婴儿,而是尽量避免有遗传问题的婴儿出生。”
在进行辅助生殖技术之前,医院都会检测夫妻双方的染色体情况,并询问家族病史。如果存在染色体异常或者家族遗传疾病,才会建议采用第三代试管婴儿。
叶英辉向记者介绍了剔除缺陷基因的全过程:体外受精后第3天,胚胎进入早分裂期,形成8个卵裂球;第5、6天,胚胎进入分化期,形成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两者分别是胎儿和胎盘的前身。
遗传学分析和基因检测,一般通过卵裂球或滋养层细胞活检进行。针对两种情况:一种是染色体病,比如大家熟悉的小儿唐氏综合征,就是体内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了一条;另一种是单基因遗传疾病,如血友病、白化病、耳聋等。医生会剔除掉携带这些疾病基因的胚胎,挑选出正常的胚胎植入母亲体内。
而有一些遗传性肿瘤,虽然携带某些基因会增加患病风险,但不存在完全的因果关系,这成为第三代试管婴儿临床上较有争议的一点。
叶英辉说,第三代试管婴儿虽然能避免将遗传性疾病传给子代,但由于在体外多了一个胚胎活检步骤,相应的风险也会随之提高。如果进行基因编辑,那潜在的风险就更加难以预测。
“定制”的完美宝宝还算是自己的孩子吗
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七医院)精神心理疾病早期干预科的王奕權副主任医师从基因技术、社会学、伦理学等层面进行了分析。
从家长的角度出发,谁都想生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其实临床上为了实现优生优育也采用了一些基因技术,比如产前检查中的基因筛查,可以明确胎儿患某些先天性疾病的风险,从而尽可能减少对父母与孩子的伤害。要是能通过更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将把关的时间点前移,或许可以将对父母和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如果纯粹从预防疾病来看,其实大家都能接受,主要还是担心技术越来越进步,以致破坏“自然法则”,将来的某一天可实现“定制完美宝宝”,而享受高精尖技术必定得支付高昂的费用,那么就会牵涉到社会公平。
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家长孕育下一代的底线是生一个自己的孩子,遗传学看来,孩子的基因主要来自父母,如果一个孩子的基因跟父母的差异很大,从伦理上来说这孩子已算不上是这对父母的孩子,试问有多少人愿意接受花费重金和精力生一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呢?更何况,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的风险不可预测,因此,相信绝大多数人会理性、慎重选择。
另外,王奕權觉得,对于遗传疾病,大家也不必过分悲观,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都是各自独有的存在形态,社会本来就需要生命多样性的存在。就拿精神疾病来说,梵高有精神病,假设在他出生前被消除了精神病基因,或者出生后做基因治疗,还会有画向日葵的梵高吗?所以,在如今还没有办法能很好地事先消除疾病的情况下,请大家坦然面对,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