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10日讯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血脉之地,十几年前还与奢侈品一道,远离尘世烟火。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日益增加,博物馆开始越来越广阔地进驻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参观博物馆应该看什么,听什么,怎么能听懂,怎么能看懂?对此很多人一定抱有深刻的疑问。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展品的探索之旅应该更加柔和深入,仿佛格列夫游记描述的场景,从小人国到大人国,那些背后的端倪,挖掘者的人生,都是闪烁的光点。
让文物活起来。2017年3月10日,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在浙江日报手机客户端“浙江新闻”上开设《镇馆之宝》栏目,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历时一年半,走访文物多达60余件。如今,作为一名从业三年的文博记者、栏目主要撰稿人,我对其重新梳理和改写,将其中近30件独具地域特色的珍贵文物集结成册,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浙江的人文历史。
《纸上博物馆之越地宝藏》聚焦于文化大省浙江省内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中稀世罕见的珍宝,是一本极具个性的博物馆展品探问书。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顺着游览者的眼光,从陈列室可见的展品外观,到执掌端详的细节,到时间回溯的挖掘故事及流转经历,到时光倒流的历史概况乃至未解之谜,提供了一条从大到小、由表及里、从古到今、由已知到未解的时间旅程。
这是一本极具个性的博物馆书。它既不是某一场主题特展的记录,也不专门针对某一家博物馆的收藏。它聚焦于浙江省11所博物馆的近30件独具地域特色的镇馆之宝,以文物的细节故事来勾画越地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进而推演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线索。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试图提供一种用文物讲述文明史的方式和可能。
这里有中华文明孕育、成长的痕迹。从划开8000年前文明曙光的中华第一舟,到昭示5000载良渚文明的玉琮王,这些华夏文明早期的珍贵文物,一个造型、一处纹路乃至一段残片都蕴藏着数千年文明的密码和谜题,时至今日仍有待追溯和探究。
这里有华夏民族智慧、技艺发展的表征。从南宋官窑的经典之作簋式炉,到记录文人书房文化的龙泉窑青瓷砚滴,这些将传统技艺演绎到极致的器物,或表达了一门艺术,或诠释着一项技术,或记录下一种生活方式,是品读古人智慧创意和人文精神的活态样本。
这里有东西文化交流、融通的证据。从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历程的西晋胡人俑,到代言盛唐时尚的立狮宝花纹锦,这些中国风物融合了丰富的异域文化元素,经历了舶来、改良、创新、输出,通过漫长丝绸之路的往来贸易流向世界,引领着那一时代的审美风尚。
书中的每件文物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以时间为线索彼此勾连、穿插。礼乐制度、青铜文化、古越王国、丝绸之府、陶瓷烧造、永嘉学派、官修古籍、西学东渐……这些记录华夏文化进程的关键词伴随着文物依次显现,以另一种方式讲述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史。
书中的每件文物都不是“确然”的,它们的故事由挖掘者、守护者、研究者娓娓道来。除了详尽的形貌特征、发现过程,书中还讲到了文物流转和保管的诸多细节。而关于文物身世的种种推测和未解之谜,也如抽丝剥茧般呈现出来,进而打开新的发现之旅。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让我们翻开这本书,了解这些顶级馆藏珍品的前世今生,探访神奇越地,重读华夏文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