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先后13次到访黔西 带着感情去扶贫
黔西乡亲把他们当作亲人,家里有孩子考上好学校了,发来短信报喜 发展遇到困难了,也会来探讨求助
2021年03月09日 08:18:20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蓝震

  化屋村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张明华委员(前排左二)在黔西调研扶贫工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浙江在线3月9日讯 先后13次到访黔西

  带着感情去扶贫

  黔西乡亲把他们当作亲人,家里有孩子考上好学校了,发来短信报喜

  发展遇到困难了,也会来探讨求助

  今年2月3日下午,正在贵州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扶贫车间里,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等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习近平向村民详细询问制作工艺流程。他对大家说——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一定要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这则消息,让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宁波市委会主委张明华格外激动,其实从2008年算起,他已先后13次到访黔西,用实际行动帮助当地脱贫。化屋村他也曾多次去过,“这间扶贫刺绣车间,就是我们浙江人帮忙筹建起来的。”

  今年全国两会上,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于黔西化屋村等地下一轮对接帮扶,浙江人已经开始行动。

  悬崖下的村寨

  这里曾是深度贫困村

  化屋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地处乌江南北两源交汇处,是六冲河、三岔河浩荡“握手”之地。

  昨晚,钱江晚报记者电话联系上了远在贵州黔西的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得知是来自浙江的媒体,他非常激动,“感谢浙江的帮忙,特别感谢民建浙江省委会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媒体密集报道化屋村后,游客纷至沓来。名气大了,张玉芝的任务也重了很多,除了接待一拨拨客人外,还要思考化屋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所以只有到晚上9点之后,他才抽空和记者介绍了下当地的情况。

  “化屋村过去叫做‘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以前想出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通向外界唯一的通道叫‘手扒岩’,村民要出山,只能用手扒着岩石,慢慢挪下去,物毁人亡的事故时有发生。”

  路不通,加上石漠化(注:大量土壤流失裸露大面积基岩或堆积大量砾石的土地)严重,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苗寨村,成了一个深度贫困村,直至2008年,这个与世隔绝的“悬崖村”才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张玉芝说,到2014年,化屋村还有145户深度贫困户,贫困发生率63.63%。

  2017年,张玉芝担任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兼驻村干部,在这之前,他是黔西县新仁乡的一名乡干部。也是这一年,民建浙江省委会确定和他们对接帮扶。

  2017年,化屋村顺利摘掉深度贫困村帽子后,发展进入了“快速道”。张玉芝说,昔日以贫困著称的“穷山恶水之地”,已变为集观光、采摘、农家乐、露营、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村”,数十年一直受贫困困扰的苗家儿女,撕掉了“贫穷”的标签。

  这间扶贫刺绣车间

  藏着一段浓浓的浙江情

  让张玉芝永生难忘的是,今年2月3日,总书记来到了化屋村,还参观了村里的刺绣车间。“这间刺绣车间,就是浙江帮忙援建的。”张玉芝说。

  多次去过化屋村的杭州市政协常委、民建杭州市委会主委郭清晔,在接受钱报记者采访时难掩激动,“化屋村是民建杭州市委会牵头、相关市委会共同结对帮扶的贫困村,看到总书记来到化屋村,并参观扶贫车间的手工苗绣服饰,让远在杭州的我们,也倍感振奋。”

  郭清晔向记者揭开了车间背后藏着的这段浓浓的浙江情。“当时民建浙江省委会确定民建杭州市委会牵头与化屋村结对帮扶后,2017年10月13日,我们马上组织团队,全面细致地了解化屋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特色产业发展等情况。”

  郭清晔介绍,考察期间,民建杭州市委会决定着眼于精准脱贫,落实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助推黔西县化屋村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我们确定了苗绣扶贫车间、黄母牛养殖、村卫生室改建等产业支持项目,力争用2-3年时间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的目标任务。”

  做项目,肯定需要大笔资金,这笔钱从哪里来?回到浙江后,郭清晔马上发动民建会员奉献爱心。“短短数日,捐款数近148万元,覆盖人数1500余人,占会员总数75%。”郭清晔说。

  省政协委员、民建衢州市委会主委马梅芝也告诉记者,为帮助化屋村实现脱贫目标,动员民建会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我们号召有能力的会员企业帮助黔西县造血,通过助推黔西县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旅游业、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为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搭建销售平台,帮助黔货出山。”

  去年上半年,出资40多万捐建的化屋村苗族刺绣加工厂,顺利建成投产。如今,利用化屋村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利益联结24户贫困户,带动20户农户发展刺绣产业,年创收60万元,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并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增强群众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积极加入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之中,创造更高的价值。

  张玉芝告诉记者,这间刺绣车间推出后,很多原本打算出去打工的村民,留下来了,“家门口就能解决就业。”

  继续对接下去

  带着感情去扶贫

  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宁波市委会的张明华,对黔西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

  自2008年起,他先后13次到访黔西,化屋村他也多次去过,有时为了赶时间,前一天晚上飞到贵阳,又连夜驱车到黔西,一路颠簸,办完事情后返回宁波。

  这么多年,黔西当地的乡亲已经把张明华当作亲人一样,家里有孩子考上好学校了,会跟他发个短信,报个喜;村里发展了,会给他拍一些照片;发展遇到困难了,也会向他探讨求助。

  “再穷不能穷教育。”2008年,第一次到黔西的张明华,看到简陋的铁石乡中心小学,召集大家捐助。很快,一幢崭新的教学楼立在了黔西大地,竣工那天,学校邀请他来参加,他二话不说,就飞了过去,还和孩子们开心地合影留念。

  这些年,张明华的扶贫足迹踏遍了黔西山山水水,他带着企业家和当地的贫困孩子结对,也会和贫困村进行产业扶贫。“扶贫,一定是带着感情去的。”2010年,张明华和团队到访黔西乌骡坝社区后,挖掘到当地的民族风情比较不错,和他们共建了一个文化中心,如今成为当地的一个网红打卡点;这两年,他们负责结对黔西观音洞镇,帮当地学校改造操场,发展当地小黄牛养殖产业等。

  三次去黔西、两次去了化屋村的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浙江省委会主委陈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能参与黔西的脱贫攻坚,深感荣幸。但这一点贡献还不够,还要继续对接下去。我们要按照中央‘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谋划新一轮的帮扶行动,进一步推动黔西、化屋村的乡村振兴,为当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贡献我们浙江智慧。”

  远在黔西化屋村的张玉芝也在关注这次全国两会,“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他还说,浙江还没去过,希望有机会去走走看看,“也欢迎浙江人民来化屋村走走看看,这里的风光很美。”

标签: 民建;张玉;张明;车间;黔西县;刺绣;扶贫;浙江;贫困村;帮扶 责任编辑: 杨烁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先后13次到访黔西 带着感情去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