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钟、一小时里,这座创新之城,发生着什么?
25亿亿次/秒,这是即将建成的“乌镇之光”超算中心每秒最高运算速度;
80公里/小时,这是“桐乡造”哪吒汽车麋鹿试验中每小时的车速。
一年里,这座创新之城,孕育了什么?
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400家;建成11家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列赛迪2020中国创新百强县(市)排行榜第21位。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不熄引擎;平台,是孕育城市未来的摇篮。在桐乡,一条绵延40余公里的“看得见”的大运河,串联起古今江南小城的美好生活;如今,一条“看不见”却决定城市未来方向的创新大道,正以“12310”创新矩阵为骨架,加速铺陈,形成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战略支撑……
今天,让我们一起将空间范围拓宽,举目四望,从不同维度解读、观察城市创新平台里的新动能,梳理创新“家底”。
建体系
拉升城市创新高度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它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这正如一座城市的创新系统构建,怎样的创新“底盘”就能撑起怎样的城市创新体量。
放在桐乡,这座城市的科技资源“家底”,不可谓不丰沛——
2016年,省级乌镇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省政府批复同意挂牌创建,仿佛挖开了创新的泉眼。这些年,桐乡高水平打造前沿材料、乌镇大数据两个高能级产业生态园,高起点规划建设凤凰湖科技城、乌镇国际创新区和高铁产业新城三大科技城,联动欧美湾谷科创园、中韩国际合作产业园等10个创新“园中园”,形成“12310”创新矩阵战略布局,引领全市科创平台建设全面提速,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的号角越吹越响亮。
战略定,则方向明。在这个“12310”创新矩阵中,每一个平台都有数颗耀眼企业之星闪烁,这些企业各自带着“独门秘籍”驰骋于市场之中,或隐形冠军、或开创先河、或国产替代,以强大的研发力量塑造城市科技产业图谱。2016年至今,全市依托创新平台共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0家、省科技型企业70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
科创的激情在全市上下澎湃,为桐乡打造更高能级的科创平台提供了充足的底气。去年5月,“乌镇院士之家”正式开家,这一高端智力平台不仅实现了“梧桐树上凤凰栖”,而且在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的综合效应也正在逐步显现。数据显示,“乌镇院士之家”这座创新和人才“金矿”,共计引进院士46名,落地了23个项目,预计今年年底产值将超5亿元,已成为全市集聚顶尖智力带动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
“这是嘉兴投资最大的一项‘深根计划’项目!”今年3月,桐乡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合作共建的重大战略科创平台——乌镇实验室正式签约落地,让桐乡的科创平台建设更迎来“高光时刻”。目前,乌镇实验室一期已经全面投用,包括超材料研究中心、新型功能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先进功能陶瓷材料研究中心在内的“三大中心”团队将聚焦前沿材料及其相关领域,大力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切实为提升产业能级“铺路”。
科创“高山”加速隆起,“活水”源源不绝。如今,重大创新载体、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科技企业孵化机构逐渐在桐乡聚沙成塔,为全市创业创新提供更加强劲的澎湃动能。
架桥梁
从创新链向产业链进军
瞄准未来,乌镇院士之家、乌镇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不断探索前沿科技;赋能产业,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南航数字三维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不断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让产学研合作载体的“触角”源源不断地向产业一线延展,也成为拉动全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今年7月,在嘉兴数字三维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开业仪式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增材制造研究所所长、嘉兴数字三维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田宗军对这颗“创新种子”许下期望:“让研究院成为带动桐乡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依托南航增材制造研究所的技术平台和科研优势,嘉兴数字三维智能制造研究院主要从事工业级3D打印领域的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孵化、人才引进与培养等业务,力争将研究院建设成为桐乡市数字化3D打印制造的典范。
大院名校的引进,也正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桐乡创新创业迈上新的台阶。走进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展示厅,一系列能抗菌、会“呼吸”的量子纤维产品吸引眼球。作为桐乡首个校地合作重大创新载体,今年以来,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联手本土企业加快产学研攻关,最新研发的量子纤维正通过中鼎、新澳、万新、貂帅、东怡等10余家桐乡企业合作推向市场,预计新增产值1000余万元。
目前,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已启动产业化项目15项,博士后科研项目2项,院企共建研发中心项目1项,申请发明专利和转件著作36项,孵化公司14家,预计2021年产值可达4500万元。
成绩背后,也能窥见桐乡向全域创新之城奋进的关键——聚焦“1+3+1+X”主导产业,全面深化与大院名校合作,搭建一批产学研合作载体,着力推动优势产业和高端人才、高新技术全方位对接。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数据显示,桐乡已累计建成校地合作新型研发机构6家,包括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浙江传媒学院桐乡研究院、南航数字三维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另外还建设了各类校地(校企)合作创新载体100余个。通过这些科创载体建设,进一步推进了我市龙头企业与大院名校的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在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或共性技术瓶颈上取得了一批新突破。
聚动能
企业研究院成“创新重器”
创新是发展的永恒主题,没有高质量的创新就没有高质量的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桐乡很多企业的发展共识。追求科技的自立自强已深融到企业的血脉中,并在更高“海拔”上重新定义“桐乡制造”。
在桐昆新材料研究院内,十多名研发人员正聚焦化纤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这家于去年落地的浙江省第一家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研究院,已成功开发了发热阻燃抗菌复合功能纤维、再生纤维、绿色催化剂等高端纤维和绿色环保产品,部分创新型产品已推向市场。
坚持自主研发、紧握核心技术……在桐乡,桐昆集团不是个例。结合“大企业顶天立地”的独特优势,桐乡大力支持桐昆、振石、新凤鸣、巨匠、双环等龙头企业、冠军企业建设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在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开展科技攻关,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现产业体系自主可控。
依托锂电材料创新企业研究院,华友钴业不断加快科技领军人才引育和新产品开发,着力打造锂电材料行业的高端创新链;在振石华智研究院,16个涉及风力发电领域、5G通讯领域等新兴技术领域项目正在同步开展中,研究院仅设备投入已达7100余万元,预计今年成果转化收入可达2亿元;新凤鸣集团瑞盛科纤维新材料研究院则专注于废丝纤维循环再生利用,建设行业领先的中试实验线,为“碳中和”战略贡献技术攻关力量……
在龙头企业的创新企业研究院示范带动下,巨匠集团、振石集团也先后成立了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桐乡市注册独立法人的重大研发机构已达11家,2021年研发投入预计将超过10亿元。
引人才
“最强大脑”激发新动能
“对于科技和人才,桐乡是认真的!”桐乡深知,只有真正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才能更好地激发创新“第一动力”。通过建强“乌镇院士之家”、创新企业研究院等各类科创载体,桐乡源源不断地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金凤凰”落户,使其成为助推当地创新发展的“最强大脑”。
对龙头企业来说,引才关键就是要引进能突破重点技术难题的高端人才。
早在2年前,新凤鸣集团便聘请不对称催化与“点击化学”奠基人、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巴里·夏普莱斯教授为首席科学家,并成立了嘉兴首家诺奖院士工作站。依托诺奖院士站,双方共同努力破解化纤产业在聚合催化剂技术、聚合原料的生物催化合成及聚合改性赋能等方面的共性难题,不断推动产业转型提升;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则建立起了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文兴等领衔的50多人的研发团队,其中高级职称占45%,博士以上学历占50%……
抓住创新平台这一人才蓄水池,桐乡通过与载体共建、联合攻关、项目合作,人才流通有了阶梯和桥梁,急需人才、高端人才来得更多、聚得更快。
近几年来,桐乡年均引入大学生近2万人,各新型研发机构已累计全职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78人,其中不乏行业领域的资深专家。桐昆新材料研究院引进了化纤行业内知名专家分别担任研究院院长以及首席科学家,招聘多名海内外知名院校博士,聘请清华大学教授和行业内知名专家为研究院顾问;振石华智研究院聘请了海外专家作为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则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领衔……桐乡正日益成为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第一首选地、第一满意地、第一成功地。
创新,已深深镌刻在桐乡这座城市的首页上。相信未来,更丰富的元素将在这里汇聚,更崭新的变化将在这里发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