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8日讯(记者 郑亚丽 钱关键)99.9%!
12月,全国碳市场迎来首次大考——2019年和2020年的碳配额清缴履约。按照履约量,截至12月27日17时,浙江履约率接近圆满。
“双碳”是2021年的热词,尤其是7月16日全国碳市场鸣锣开市后,企业碳资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试水碳市场半年来,浙企活跃度如何?机遇多了还是挑战大了?企业又应如何调整、转型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记者对发电企业进行了采访调查。
“水温”几何?近八成企业碳配额有盈余
“我们盈余了近百万吨碳配额,卖了4100多万元!”浙江浙能乐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乐清发电”)总工程师林彤不无兴奋地告诉记者。12月中旬,乐清发电完成了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成绩出乎他的意料。
所谓履约,简单理解就是“还账”。今年起,作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国家根据发电行业的平均排放水平免费发放碳配额。而企业要根据实际碳排放量清缴履约,盈余的归自己,不够的就要到碳市场去买。随着碳市场的逐步完善,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重要行业今后也将逐步纳入。
“这对企业来说是约束,也是激励。”林彤说,秉持总量控制的原则,企业的碳排放将不再是一本糊涂账,精细化管理和绿色转型将成趋势。
全国碳市场的这层深意,与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不谋而合。
浙江浙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萧山发电厂(以下简称“萧山电厂”),同样毫不费力完成了履约。不光如此,还盈余了3万多吨碳配额,价值100多万元。
“碳配额有结余,这在预料之中。”电厂运行部相关负责人解释,他们厂用天然气发电,碳排放本身就比燃煤发电低。此外,国家政策也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发电,即便实际碳排放超过碳配额,履约时也只需清缴分配的碳配额即可。若有盈余,则归自己所有。
不同于乐清发电,萧山电厂没有把多出来的碳配额直接卖掉,因为预估明年价格会更高,这也显示了发电企业对碳市场看好。
企业发展壮大需要新的能耗指标,因为上新项目,浙江巨化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化热电”)手里的“余粮”有点不足。今年11月,他们分4次花费787.48万元,在全国碳市场购买了18.32万吨碳排放配额,以弥补其2019—2020年碳排放缺口。
事实上,2019年巨化热电的碳配额缺口为60多万吨,2020年则盈余近50万吨。“两相抵扣,我们还缺18.2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额度。”巨化热电碳资产管理小组负责人胡志革说,购买碳配额时,他们有意识多买了一点。12月8日,完成碳配额清缴后,公司目前还有365吨的盈余指标。
“未来,碳排放权将是一种珍贵资源。”这次主动出击,让胡志革进一步感受到碳配额的重要性。为此,公司专门安排他前往上海参加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机构举办的“碳资产管理能力提升”学习培训班。公司也成立了碳资产管理委员会、碳资产管理小组和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小组,并于11月22日发布实施了《碳资产管理制度》。
碳配额,在巨化热电已然成了一件正事。“做这些,就是为了明年更好地履行企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责任和担当。”胡志革说。
和全国碳市场开市时不少企业的观望态度相比,经过半年试水,企业对碳配额的了解和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据了解,浙江近八成企业在完成履约后,还有盈余的碳配额。
对此,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发电企业的整体机组能效水平都还较高,因此多数有盈余。
功能几种?碳资产管理“玩法”多
“把碳配额拿来清缴履约,只是最基本的功能,此外它还是个金融工具。”浙江浙能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碳资产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由于全国碳市场刚启动半年,不少企业还处于摸索期,交易较为保守。如果运用得当,碳资产金融属性的功能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此言不虚,第一个吃螃蟹的乐清发电,不仅尝到了卖碳配额的甜头,在此之前更是体会到了把碳配额当资产用的便利。
今年10月底,工行乐清市支行与乐清发电签订了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协议1亿元,并于当日放款3652万元。这也是当地首笔以碳排放权为质押物的贷款业务。
“用得好,碳配额也是一种金融工具。”乐清发电财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电力保供企业,他们的生产不能停。此前煤价一度高涨让他们遇到了资金困难,正是这笔贷款,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尽管手里“余粮”不多,巨化热电也嗅到了碳资产的机遇。12月23日,胡志革给记者展示了当日碳市场交易的价格。“你看,我们买的时候,平均成交价是42.97元/吨,而12月23日收盘价为49.57元/吨。短短近1个月,已有6.6元/吨的差价。虽说我们要补缺口,但在合适时机下手,也能降低履约成本。”
其实,碳配额有缺口,除了在全国碳市场直接购买,还有另外一种途径——购买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即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对应系统中进行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不过,CCER部分的抵销比例,不能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
由于目前CCER的价格仍低于全国碳市场的配额价格,不少企业把目光锁定到了CCER。位于义乌的浙江华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川实业”)就解锁了这一新“玩法”。
该公司副总经理金忠财介绍,12月初,他们用200万元购买了5万吨“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比在碳市场节省了20多万元。
CCER的意义不光是省钱,未来CCER将进一步带动社会资源主动加入温室气体减排,也是一种市场倒逼。
不管是把碳配额变现,还是选择CCER来抵销。一个共识在不少企业主心中成型:碳资产正成为企业看得见的有形资产。如何用好这笔碳资产,将成为企业今后的一个新课题。
“我期待碳资产管理今后能成为一种制度化常态化管理。”碳资产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他们管理的发电厂每月也会上报碳数据,但都是阶段性任务。理想的状态是,碳数据今后也能像统计报表那样上报,碳资产管理成为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一部分,那么企业碳排放数据的量化、碳资产管理的常态化将成为可能。
对碳资产的管理,背后是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该负责人直言,以往企业碳排放管理基本处于粗犷状态,降低碳排放的边际成本又高,很多企业不愿意参与。全国碳市场的运行,让企业主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件事。
未来,随着碳市场内的碳期货等产品越发丰富,企业对碳资产的管理也将更加科学,这将助推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碳交易,进而促进企业节能降耗。
趋势如何?低碳转型不进则退
试水碳市场半年,可以发现,企业在低碳转型上正各显神通。
在浙能兰溪发电责任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溪发电”),一块400平方米的空地明年初将开建一个新项目。
不是扩大再生产,而是为了《先进CO2捕集与矿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万吨级集成示范》项目落地。兰溪发电设备管理部副主任卢得勇告诉记者,该项目由天地环保和浙江大学等负责研究,兰溪发电负责落地,目前已经进入设备建设阶段。
对兰溪发电来说,这是一次开创性工程。近年来,他们先后投入36亿元,进行脱硝、超低排放等技术改造,可这并未彻底解决问题。如果能利用化学吸收法捕捉二氧化碳,并经过提纯将其注入加气砖固化,就能进一步降低碳排放总量。
萧山电厂运行部相关负责人最近则一直在思考,怎么让发一度电产生的二氧化碳继续减少。
目前,他们通过设备改造,已经让现有的3台机组分别比标准水平下降了几克。“别小看这几克,按照一年几亿度电的量算,这能减不少碳排放。”上述负责人说。
“空间还有,动力更足!”他表示,年底这笔盈余的碳配额让他们倍感振奋。现在,公司已经在着手建设智慧电厂,通过机组的自动化启停,让其运行更合理,进而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损耗。
致力于废纸造纸、垃圾发电、再生资源利用的华川实业,也对降碳“着了魔”。目前,公司除了设立企业能源阶梯利用工作机制外,还在开展“制浆造纸工艺碳中和与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相关课题研究,计划将其转化为新技术,进一步助力企业低碳转型。
这些显然还不够。记者从相关专业人士那里了解到,今年国家按照行业平均基准线发放碳配额,大部分企业都能轻松过关。随着政策收紧,今后碳配额的基准线下调是大概率事件。那么悬在及格线上的企业,就不得不通过技改等手段来减排,这也是全国碳市场充满活力之处。
“不进则退!”林彤也想到了这一层。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都是高耗能企业,国家采取总量控制的原则,就是要倒逼企业绿色转型,不断降低碳排放水平。否则,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他举例,比如今年没完成履约的企业,会被罚款两到三万元。在明年的碳配额分配时,会把今年欠缴的配额直接扣掉。如果企业在降碳上没有行动,那么在明年履约时仍会吃力。如此循环,一批效能低的发电企业将被淘汰,对市场来说,这也是一种资源优化。
“某种程度上说,更多的碳配额意味着更多经济效益,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权。”林彤说。目前,公司正在建设2台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这已属世界先进水平。建成后,机组每发1度电将比公司现有机组少用10克煤。按照每年约100亿度电来算,可以减少近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成效不可谓不显著。
此外,对于兰溪发电的碳捕捉技术,林彤也十分关注:“条件成熟,马上引进。”之所以如此上心,来自他对行业的观察。
让林彤印象深刻的是,当2014年国内第一台超低排放机组在嘉兴一电厂应用后,短短7年时间,这一机组在全国发电厂几乎成了标配。因此,虽然目前看碳捕捉技术还在研究阶段,但随着技术更新迭代,不远的将来,碳捕捉技术或许就成了常态,因此技术储备十分必要。
在全国碳市场的带动下,低碳绿色转型,浙江企业已经动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