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6日讯(记者 何冬健 通讯员 柯溢能)区域创新能力强,浙江科创能力才会强。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科创体系和产业体系。当前,浙江正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作为拥有“国字号”招牌的浙江大学,以“跳出浙大发展浙大”的格局胸襟,推动院士领衔探索新型校地合作的科研组织。目前,浙大地方研究院版图已遍及全省11个市,逐步成为服务“国之大者”和支撑浙江全域创新的“金名片”。
“创建新型校地合作的科研组织,要算好三本账。”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大衢州研究院院长任其龙说,那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实现从需求驱动向战略引领发展。
世界科技前沿是一片“无人区”,浙大地方研究院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就在一个多月前,由院长许超教授领衔,浙大湖州研究院与浙大本部合作,解决了未知复杂环境下机器人单机与群体的智能导航与快速避障方法等一系列核心技术,让每一只机器人都能在复杂环境中“独立思考”,甚至可以像科幻电影一样,编队集群在竹林间穿梭。
氧化镓晶圆,薄薄一片,市场价高达数万元,对高性能功率器件研发有着重要价值。对它的研制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需求。今年5月,在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带领下,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利用全新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熔体法技术路线研制氧化镓体块单晶及晶圆,目前已成功制备直径2英寸的氧化镓晶圆。
以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气魄,今年初,浙大衢州研究院牵头创建浙江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地方产业优势、协同在衢有关力量,建设高附加值、高能级的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高地。“我们围绕衢州本地化工、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设立‘高端化学品先进制造’卓越培养项目,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地方引育人才。”任其龙说。数据显示,浙大衢州研究院2021年用于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的经费近千万元,其中为衢州企业产能升级开展的研究经费占合同总额的近七成,有效推动了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校地共建科研机构,关键是要做到“顶天立地”。既要“顶天”,对标世界一流,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更要“立地”,高质量服务区域发展,成为全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浙大嘉兴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说,研究院于去年注册成立,截至今年6月,已引进83位全职科研骨干,参与浙江“尖兵”“领雁”攻关计划4项,实现良好开局。
眼下,挂职龙泉市市长助理并主持浙大龙泉创新中心工作的熊树生教授,正通过服务助推当地汽车空调产业发展。他自豪地说:“经过大家的努力,近年来,龙泉工业产值的45%来自这个产业。在龙泉发展中体现了浙大元素、浙大智慧、浙大担当。”
如何克服校地合作中的“水土不服”?这就需要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办学格局,充分释放办学体系的内生活力和发展动能。
“建平台要心中有‘我’,立足自身、加强谋划。同时又不能只有‘我’,还必须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务实创新,实现双赢。”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认为,学校要把握好服务地方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推动地方研究院成为校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目前,浙江各市持续深化与浙大的战略合作,引入浙大成果,再塑产业优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领衔的浙大温州研究院,以产业需求为目标,浙大优势学科为依托,打造新材料、数字技术和生命健康三大创新创业中心。其中新材料中心锌溴液流电池产业化项目成立的温州锌时代能源公司,落地不到1年,便获得4500万元直接投资,为温州战略新兴产业再添新的增长点,助推国家万亿储能产业发展。
“社会服务一直是浙江大学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我们要提高站位,完善发展方式,明晰发展重点,以‘走在前列’的担当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推进地方研究院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表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