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美丽乡村景象。浙江新闻客户端拍友 许军 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浙江,念好“山海经”;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继续唱好杭州、宁波的“双城记”;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浙江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三位。
■ 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2012年:2657亿元
2021年:3579亿元
截至2021年,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连续21年和37年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2.37缩小至2021年的1.94。
■ 持续拉高收入底线。浙江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2年:6260元
2021年:16491元
■ “一县一策”推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浙江山区26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5年:15995元
2021年:27619元
截至2021年底,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年总收入达707亿元,集体资产总量突破8200亿元,98%以上的行政村年总收入超过20万元。
■ 浙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2012年:63.2%
2021年:72.7%
2021年12月29日,舟岱大桥通车,舟山本岛与岱山岛之间往来更便捷。省交通集团供图
由山到海、从城到乡,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探索一直是“进行时”。十年前,浙江创新启动山海协作产业园(示范区)建设,山与海携手共进,由此开启新篇。聚焦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各地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发力,持续向更高水平均衡协调发展迈进。
从“千万工程”、山海协作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肩负起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历史的进程镌刻着我们努力的每一步。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生态工业及培育创富带头人……万千乡村美丽蝶变背后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十年里的印记。
浙江柚香谷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伟:
带着胡柚闯百亿级市场
在常山人心里,胡柚是个宝;而我的梦想,是让它真正成为共富路上的“金果子”。
上个月,我们新上线一条罐装生产线,将柚香谷双柚汁的日产能从原先的1.8万箱提高到5万箱,预计全年产值能达到5亿元。这款产品去年6月上市以来销量一路攀升,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今年底。它的“走红”,也让我对研制胡柚深加工产品更有信心了。
胡柚是常山农业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10.6万亩,年产量约14万吨,参与胡柚种植、生产与销售的农民近10万人。近年来,常山县在胡柚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也正是因为看中胡柚品种的独特性、深加工市场的潜力,还在上海从事营养保健食品行业的我,从2007年就琢磨起各种“他山之柚”。
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我发现胡柚汁的口感偏苦、香味不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日本有一种名叫香柚的果子。与胡柚不同,香柚不能直接食用,却可以加工成香料。能不能将胡柚与香柚结合?从那时起,研制双柚汁的想法就在我脑海中酝酿。
双柚汁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 共享联盟常山站 俞国文 供图
这个想法在2015年终于落地。在常山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从日本引进香柚在常山栽培。采用“公司+集体+农户”模式,我们打造了“万亩香柚果园”,流转土地由公司统一规划种植,在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增加村民的收入,最终达到三方受益。
目前,我们已经培育香柚85万株,种植面积1万余亩,覆盖5个乡镇(街道)26个村,是国内最大的香柚种植基地。前不久,“万亩香柚果园”版图再度扩容,我们与东案乡举行了第二轮万亩香柚果园签约仪式,目标是在3年内将香柚种植面积拓展至3万亩,年产香柚4.5万吨。
从酝酿构思到拿出双柚汁这款产品,我花了整整6年。但回头看,这6年也为常山县实施“双柚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双柚汁在市场上持续走俏,胡柚的需求量和价格也不断上涨。胡柚加工果的价格已从去年的每公斤1.6元涨到今年的每公斤3元左右。
我想,双柚产业正是常山县产业兴旺的一把“钥匙”。政府持续引导企业订单式收购胡柚,引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规范化生产、管理胡柚。胡柚卖得好,也让更多农民有动力去突破影响产品质量的短板,胡柚生产种植的整体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今年上半年,常山县双柚产业总产值达27.6亿元,同比增长56%,近一年间已带动当地农民增收5.6亿元。
产业振兴的更大空间,蕴藏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脉搏里。要是你来到位于白石镇的柚香谷种植基地,就可以在我们的火车餐厅闻着柚果清香,品尝美味佳肴。以双柚为主题,我们正在打造集生态种植、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和度假休闲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从产品深加工到文旅融合、IP开发,常山胡柚产业正迸发无穷能量。在当地勾勒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中,到“十四五”期末,胡柚相关全产业总产值要达到100亿元以上。常山县亮出的产业雄心,也是我持续奋斗的方向。
文成经济开发区招商服务中心主任富周青:
沿飞云江蹚出新“水路”
“我们这次招工,比起5个月前的第一次顺利多了@富周青。”每天一打开微信,“文成娃哈哈攻坚项目”群就有信息不断跳出来。这个69人的工作群,在我的微信里已经置顶了一年多。
去年7月16日,娃哈哈团队赴文成调研后的第二天,文成县当即成立娃哈哈项目攻坚专班。这个微信群也在那一天同步建立。从建设用地、原水供应、配套保障到各类扶持政策,我们不分昼夜落实项目落地的方案细节。7月30日,这个总投资近5亿元的项目正式签约落户白鹭洲水经济产业园。
就在这个月底,该项目4条智能化生产线将全面投产。此刻,站在位于巨屿镇的娃哈哈智能化饮料生产基地,看着技术人员为无菌室预验收准备工作忙前忙后,我百感交集:这是文成人找到的第一个水产业大项目,也是我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新篇。但我们能踏出这一步,殊为不易。
我清楚地记得,25年前,保障温州700多万人用水的珊溪水库选址文成后开始建设,全县95%的辖区列入水库保护地红线范围。多年来,文成坚持守好“一缸净水”,对不符合生态功能的项目“一票否决”,曾主动拒绝100多家企业入驻,累计拒绝了200多亿元的工业投资。
如今,飞云江的水将顺着管道,汩汩流入娃哈哈饮料基地智能化生产线。经过配料、灌装、密封等工序,很快,娃哈哈含乳饮料、纯净水、八宝粥等拳头产品,将从文成走向全国。项目投产后,预计年销售额可达10亿元,年纳税额超7000万元。
航拍白鹭洲水经济产业园。 共享联盟文成站 王健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因水受限到以水破题、找到大项目,换种眼光看发展,文成正沿着飞云江蹚出一条新“水路”。让我印象尤深的是,娃哈哈集团对水源供应的管径大小、压强都有精确要求,为此,我和专班组成员辗转江山、景宁等地,到娃哈哈在省内的其他生产基地取经,花了半个月时间完成供水线路的考察、踩点,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先行设计,为项目生产定制管网。
娃哈哈之所以选择文成,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与水质是最重要的加分项。近十年来,飞云江水质一直居浙江八大水系之首。每当我向水制品相关头部企业推荐文成的时候,总是底气十足。我们还欣喜地发现,作为全省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项目之一,娃哈哈的到来,让文成的水经济产业有了更加明晰的方向,也吸引到更多水企业“眷顾”文成。
距娃哈哈项目不远处,主打蜂蜜水的浙江艾米科技已经试投产,它的到来把文成的蜂蜜带入深加工领域,将让蜂农和整个蜂蜜产业搭上致富快车。最近几天,上海南琨好记忆乳业项目和旺旺邦德咖啡项目等水制品优质企业都在和我们进行洽谈……
老百姓都说,发展水产业不仅效益好,还能带动居民就业。文成县天顶湖畔,一个百亿级的文旅项目正在火热建设。围绕亲水主题,一大批康养新业态将扎根于此,预计投产后可提供就业岗位超万个,每年吸引游客500万人次。
这一江碧水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活力四射。眼下,我们已邀请专业机构对全县环境承载量进行分析,将以此为依据谋划未来的水产业布局。我相信,文成的这条“水路”,未来可期。
云和县大田水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季伟平:
“云和师傅”称号让我自豪
我是一个和葡萄打交道近30年的云和农民。
1993年,在一档电视节目上,我偶然看到一则山东枣庄农民种葡萄致富的新闻,从此开启了我和葡萄的缘分。可苦于不懂技术,最初几年,山上种植的葡萄病虫害很多,收获寥寥。为了维持生计,我只好下山打工,一边赚钱一边学习。每隔两三天,我都要回家看看葡萄的长势。
转折点在5年之后。那一年,云和县为支持种植户,组织了一场前往金华农科所的考察学习活动。直到那时,我才知道大棚种植技术,也了解到肥料背后的大学问。掌握这些技术后,我的葡萄种植之路也步入正轨。我现在依然记得,收获时节,我和父亲用扁担挑着200斤葡萄,走完4公里崎岖山路后才搭到车去城里。虽然辛苦,但心里很甜,这一年我赚了7000元,是我打工收入的好几倍。
找准方向坚持下来,路就会越走越顺。随后几年,我不断扩大规模,种植地从山上搬到山下,种植面积从刚开始的8亩,到后来的100亩、300亩。
云和农民正在学习葡萄种植技术。浙江新闻客户端拍友 王金洪 摄
如今大家都在谈论“乡村振兴”,思考如何依靠土地让农民致富。我最大感触就是一定要重视农业技术。比如肥料,涉及有机肥和微量元素搭配,不同的葡萄品种有不同的栽培管理要求;搭建葡萄架时,如何在确保采光的同时合理利用空间,背后的门道也很深。为了学好技术,有段时间我跑遍了丽水大小书店,还托人从北京购回一大堆农技书刊,边学习边摸索。
名气大了,大家都叫我“葡萄大王”,来我这学种植技术的人也越来越多。一开始,我是有顾虑的,总害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过在2010年一次农业培训课上,专家告诉我,想把葡萄市场做大,就不能单打独斗,要让更多的人学到技术,这样云和葡萄才会形成产业,竞争力才会强。
专家的话让我如梦初醒。回到云和,我自掏腰包创办了“葡萄技术培训学校”,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和种植能手授课。为了让大家边学边实践,我在自家葡萄园里开出一块大田葡萄实训基地,还在云和师傅民间科研中心开了一家水果研究所,从技术培训、市场前景分析到基地考察,我想把自己的土办法和专家的好经验都送到农民手中。
相较于“葡萄大王”的称赞,教授葡萄技术让我更自豪。这些年,从培训学校“毕业”的学员数超过500人,还有不少人从其他地方赶来学习。在丽水,我们带动的葡萄种植面积超过1400亩,我也由此获得“云和师傅”这一称号。这是云和县为鼓励在外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而选出来的农业技术带头人。在我看来,云和师傅是知识型、技术型劳动者;更重要的是,云和师傅要不断吸收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尝试新技术,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带大家一起走上发展路。
乡村振兴路上,我没有单打独斗。食用菌师傅、茶叶师傅、玩具师傅、商贸师傅、电商师傅、民宿师傅……在云和,有产业的地方就有师傅。2021年,云和师傅年创经济社会效益130亿元,为云和低收入农户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送服务、解难题、谋发展,队伍不断壮大的云和师傅,正是云和奔向乡村振兴的底气和优势所在。
均衡发展的独特解法
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棋盘上,每一次落子都关乎全局。
近年来,面对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等难题,浙江以缩小差距为目标,不断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
浙江把山海协作作为补齐山区发展短板的重要抓手。自2002年起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从消薄飞地到产业飞地、科创飞地,一部厚重的新时代“山海经”持续迭代升级,记录着山区26县不断增强“造血”能力的点滴。
不久前,缙云县摘得山区26县首个省“科技创新鼎”。县域内3个科创平台联动上海、杭州、深圳3个科创飞地,构筑起小县大创新的动力引擎。山海之间,浙江闯出协调发展的全新空间,汇聚起发展的更强合力,每年滚动推进300个山海协作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
群山孕育的潜力不止于此。通过创新实施“一县一策”,浙江正加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文成县,飞云江水见证了娃哈哈、旺旺等水产业新项目的落地;龙游县用已有的特色产业做“磁石”,吸引生态化、低碳化项目共绘产业链全景图……
“城里有的,我们农村都有!”在浙江,城乡融合是一招“妙手”。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浙江农村整体面貌和产业发展方式不断革新,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已从2012年的2.37缩小至2021年的1.94,城与乡这道时代课题,浙江悟出了独特解法。
推动环境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浙江自2003年启动实施的“千万工程”不断深化路径,向全域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目标进发。在杭州,临安“天目月乡”、淳安“大下姜”、萧山“共智富”等首批10个共富联合体走出了区域联动的新步调;海盐县雪水港村正以数字赋能探索“低碳村落”的规划图景,酝酿一场从“美丽”到“未来”的乡村跃迁。
拉高收入底线,浙江动态调整扶贫目标和体系,2015年底在全国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高山之上,新的故事线已然开启。景宁县在海拔600米之处划出一条“幸福线”,云雾缭绕的纯净生态,孕育出闪亮的“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在磐安县,一套为低收入农户量身定制的生态种养方案从1.0版“长”到3.0版,拓展至全县域的“我们的幸福计划”,是农民加速奔向共同富裕的平台。
以“扩中”“提低”改革为牵引,浙江聚焦九类人群、八大实施路径,瞄准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领域率先推进重大改革,集成政策工具箱。聚焦“三农”主战场,当下,浙江正以农村集体经济为核心,打出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四套组合拳,力争让农民的腰包更鼓、村集体经济更壮。今年9月,又一项全国创举诞生——龙港市将农民群体纳入住房公积金保障体系。
补齐短板、凝聚合力、创新机制、民生兜底……十年间的一步步妙棋,为一个更均衡的浙江埋下伏笔。
大桥连通美好生活
对于舟山宁兴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彤来说,舟岱大桥建成通车为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意。
“船东来我们船厂参观更方便了。他们来的频率高了,带来的客源就多了。有了大桥,我们配件的进出货速度也提高了,服务能力大大拓展。”王文彤笑着说。
2021年底,由省交通集团主导投资建设的舟岱大桥建成通车,岱山岛再也不是海上悬岛。以前来往舟山本岛与岱山,只能依靠海上摆渡,一旦遇上恶劣天气,人和货都只能滞留在码头干着急。如今,舟岱大桥的建成通车,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
大桥的贯通,也为岱山富民增收打开了新通路。岱山县岱西镇双合村是舟岱大桥的登陆地,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海岛渔村如今因旅游业而火热。双合村村民陈蒋凯家空置多年的老房子,如今有了新身份——石澜小墅。2021年,在外工作的他瞅准机会,选择回乡创业。“大桥开通后游客很多,遇到旺季时还要请村里的阿姨来搭把手。估计今年餐饮流水能超过100万元。”陈蒋凯说,他正计划将附近几幢老房子也租过来改造成民宿,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海岛经营版图。
有人用“黄金路”“致富路”“腾飞路”来形容这座跨海大桥。据省交通集团高速公路舟山管理中心统计,截至2022年9月9日,通过舟岱大桥进出岱山的车流量约186.22万辆次,日流量最高峰达2.26万辆次。
从舟岱大桥一路抵达岱山本岛后,往西侧走,一座鱼山大桥连接了岱山本岛和鱼山岛。登高俯瞰鱼山岛,一座座大型石油炼化设施拔地而起,多个原油、石化产品运输码头一字排开,大型货轮往来不息,宛如一座“超级工厂”。
2021年,“浙石化”成为舟山首个千亿级产值企业。目前,项目二期全速推进,三期正在谋划。未来,这里将以乙烯等高端产品为特色,具备全面的石化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条和世界最先进的炼化工艺技术。全部投产之后,将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型、综合、现代石化产业基地。
不仅是舟岱大桥,十年来,一个个交通工程“横空出世”,向内联动了舟山的群岛,向外拓展了舟山的发展半径。把交通末梢升级为重要交通节点,跨海大桥连通的不仅是交通线路,更是产业和经济。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