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寻访景宁双后岗村,看山乡蝶变——

畲乡好日子,越来越甜蜜

字体:
—2022—
09/25
07:03:35
2022-09-25 07:03:35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冯永明 邬敏 共享联盟景宁站 徐丽雅 刘婷

  浙江在线9月25日讯(记者 冯永明 邬敏 共享联盟景宁站 徐丽雅 刘婷)近日,从景宁县城驱车向东南方向行驶3公里,我们来到了此次寻访的目的地——群山环抱之中的鹤溪街道双后岗村。

  背倚青山,面朝清流,民舍隐隐,廊桥灵动,路过村口绘着鲜艳畲族图腾的土墙,我们沿村口游步道向上,一幢石砌建筑映入眼帘。这座汇聚红色印记的主题展馆,是这个畲族村落里的全新文化地标。90后主题宣讲和红畲文化课堂在这里陆续开讲,吸引来自杭州、温州等地的上千名学者接踵而至。

  《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中写道,浙闽交界深山里的景宁畲族自治县,“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绿水青山扑面而来。习近平一下车,就深吸一口气说:“你们这里生态优势很明显,‘丽水’就是青山丽水的意思,风景秀丽的意思。”

  “我们村是典型的畲族村,畲族人口占79.9%,400多位村民靠山吃山,以种地和外出务农为生。”在馆内的一张长桌前,原双后岗村党支部书记雷茂龙回想起2002年11月25日习近平专门召集县里干部座谈时的情景,习近平不断勉励当地干部:很多东西,眼前看是好的,今后看未必是好的;有些东西眼前看没有什么价值,但今后看可能就是无价之宝;我们的资源优势就是无价之宝。

  发展生态,让小山村致富思路一变天地宽。20年来,双后岗村牢记总书记嘱托,创新民族村绿色发展新路径,做好民族团结大文章,在绿水青山中思索求变。

  打破山区思维,村民们走出大山,实现了山与城的连接。双后岗区块陆续腾出土地150余亩,建起大大小小的安置点,先后安置了来自敕木山九重垟、惠明寺小坟山、鹤木岭等8个异地搬迁村的困难群众397户1217人,建起全县下山脱贫安置集聚区和示范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村庄净化、美化。

  20年前交通闭塞、泥舍木房的小山村,如今焕然一新:青灰色外墙的新楼房整齐划一,水泥村道整洁宽阔,大大小小的商铺错落有致,房前屋后三角梅开得灿烂。

  今年50岁的蓝爱梅是首批搬迁的村民之一。2015年,她搬到了双后岗村,从土木房子搬进了新楼房。“以前到县城看病,来回要走上大半天的山路,现在出门看病方便多了,还可以报销,生活越来越有盼头。”蓝爱梅说。

  安居有新屋,就医有医保,教育也有保障。双后岗村所在的城南区块,陆续引进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全年龄段教育资源,建起城南卫生服务站,开通公交班次,形成了农村20分钟公共服务圈和医疗卫生圈。

  立足城关村的区位优势,双后岗村大力发展物业经济,“家产”日益丰厚。村里又整合村集体资金,入股强村公司,发展光伏、异地物业、旅游服务等联建项目,成立低收入农户创业联盟,推动规模化的小商超、来料加工、农家乐等本土产业发展,带动双后岗村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张村村党总支书记包文付给我们算了一笔账:2021年,双后岗村所在的张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2年的2000元提高到现在的3.65万元,是原来的18倍。

  20年的跨越发展,风情畲寨有了新光景,畲乡风情也飘向山外。村里的“蓝大妈畲歌工作室”、雷贵契畲族彩带编织工作室等,成了畲文化传承培育、展示体验的窗口,全国各地的学生慕名前来学习。

  主题馆旁的“蓝大妈畲歌工作室”,粉色的月季和凤仙花开得正盛,今年85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蓝陈启在畲家小院里,又哼唱起了新创的畲歌,悠扬的歌声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味。

  采访结束时,已近黄昏,暖黄的余晖笼罩山乡。篮球场边的古树下,梧桐叶茂,蜻蜓低飞,数名稚气未脱的孩童打起了篮球,阵阵欢快的笑声不时回荡。一旁的老村支书雷茂龙心生感慨:“大伙儿的幸福生活还在后头呢!”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畲乡;景宁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