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和工业园区东部位置的显圣湾遗址是云和地区面积最大、地层最丰富的新石器至夏商时期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今年5月起,考古工作人员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近日,显圣湾遗址取得重要收获。
据悉,此次发掘,确定遗址的主体堆积属好川文化和肩头弄文化,共清理发现好川文化墓葬6座,出土陶豆、圈足盘、双鼻壶、陶罐等随葬品。主遗址区域发掘出土石器、陶器等各类器物标本逾百件。此外,在发掘中还出土了玉钺残片、玉纺轮、绿松石嵌片、玉管等重要遗物。
“这几座墓葬主体都是东西朝向,大小差不多。大多数墓葬出土了2到5件不等的随葬品。从随葬品的造型来看,它与遂昌地区的好川墓地面貌非常相近。”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戴伟介绍,根据墓葬随葬品以及墓葬形制推测其相对年代多属于好川文化阶段。但根据其中一个墓葬出土的矮胖型双鼻壶推测,其年代则可能早到良渚文化早期。除此之外,在遗址主发掘区域的地层中出土了百余件遗物,有陶器残片,数量最多为石镞、石镞制作有关的石料、半成品等,说明该遗址内有石镞制作的作坊存在。
在淘洗过程中,在地层和部分遗迹内还发现玉钺残片、玉纺轮、绿松石嵌片、玉管等重要遗物,说明遗址内可能存在好川时期的高等级墓葬。“绿松石片和玉钺是比较重要的发现。因为只有高等级墓葬,才会镶嵌绿松石片、玉钺。我们根据这一线索,推测周边有被破坏的好川文化的高等级墓葬,但现在还没有找到。我们还将继续摸索存在高等级墓地的可能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副主任陈明辉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显圣湾遗址发掘接近尾声时,考古工作人员又在遗址的山顶处进行了试掘,虽未发现文化层,但发掘出土了硬陶、夹砂黑陶片等遗物,年代多属肩头弄文化时期。此外,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一批排列规则的柱洞、洞坑,共13处,根据出土遗物可知柱洞均属肩头弄文化。“肩头弄时期的遗迹主要是柱坑,一个个柱坑都特别大,而且底下还有柱础石。经过进一步的探索,我们发现这些柱坑按一定规则排列,在山顶呈现两三百平方米的范围。如果能确定这是大型建筑,应该会是高等级的首领居住的场所。”陈明辉介绍。
自去年12月以来,云和县文物保护中心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县域多地进行系统调查和勘探,确认了43处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遗址,总面积达百余万平方米。其中,显圣湾遗址主体遗址形状特殊,呈斜坡状,文化层堆积薄厚不均,最浅仅20厘米,最深有1米多厚。考古工作人员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采用探方发掘法,在遗址区域布设3个探方,对遗址进行系统发掘。“在3个探方之间还要留下隔梁,通过隔梁,将几个探方点位串联起来,再按照层位慢慢发掘下去。虽然进度会慢些,但是这样更加细致,能够将层位信息保留比较完整,这样各层年代的判断会更加准确。”戴伟告诉记者。
历经汛期、酷暑等恶劣天气,在考古工作人员近半年的努力发掘下,显圣湾遗址历史脉络逐渐清晰。其遗址文化层堆积分为4大层,依次为近现代民国时期、宋元时期和新石器晚期文化层。尤其新石器晚期文化层遗存最为丰富,在主要发掘区域共清理新石器晚期墓葬5座,石头堆积1处,灰沟1条。
“此次显圣湾遗址发掘,不仅把云和历史延伸至肩头弄文化及好川文化时期,填补了云和地域新石器晚期至夏商考古的历史空白,也为研究整个浙南乃至福建北部地区的文化面貌和人群交流提供了更详实、更充分的考古资料。”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杨克新说,显圣湾遗址考古发掘目前第一期已经接近尾声,接下来,他们将对近期考古发现的标本器物进行系统清理,并计划明年在显圣湾遗址区块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