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在海曙区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一角,冯孟颛先生的藏书楼——伏跗室历久弥新,除了文物管理员日复一日的悉心管理,这间古建筑周围还多了件“秘密武器”——积水监测遥测终端。
当天,由海曙区委宣传部牵头指导、海曙区文广旅体局负责建设的“海曙智慧文物”应用,在海曙区大数据中心的技术支持下,正式在“浙政钉app”上线运行,系全省首创。该应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预防性保护,为文物打造“金钟罩”“铁布衫”,从源头上减少恶劣天气对文物的威胁。
据介绍,该应用围绕海曙文物保护工作,聚焦日常巡查压力大、灾中应急处置慢、文物修缮监管难三大痛点、难点、堵点,通过构建多点水位监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数据研判、应急预案启动等文物安全闭环处置流程,实现文物“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提高因恶劣天气导致的文物隐患处置效率。
作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海曙文物资源丰富,辖区文物资源总量位居全市首位,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32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
然而依水而生的海曙,却也因“水”给这个文物大区带来“伤害”。海曙夏季台风天气灾害多发,强降雨带来的河道水位上涨、水库泄洪,易导致横跨河流上的桥梁、滨河文物建筑被冲刷、浸泡,老城区地势低洼区文物建筑易积水。
鉴于此,海曙加大了对不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力度。“恶劣天气影响、感知手段单一、基层力量薄弱,如何借助全省数字化改革,推动文物安全智慧监管跃上新水平,成了我们努力方向。”海曙区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说,去年12月底,由海曙区人民政府作为揭榜单位,恶劣天气、灾害预警监测处置平台成为浙江省文物局揭榜挂帅项目,这也是浙里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应用的子场景之一。
目前,“海曙智慧文物”应用以海曙区受水灾影响较大的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中8处文物保护单位(点)为试点,将逐步推广至全区325处文保单位(点),实现全覆盖。“我们根据文物情况和恶劣天气预警信息,提前针对每处文物,制定专属的文物灾害预警处置预案。积水监测遥测终端如同‘智慧眼’一般,当监测到某文物点水位达到警戒状态时,便会自动触发预警,系统里相应防范方案便会以短信或电话的形式告知责任人。”该负责人介绍。
多跨协同是该应用的另一大特色。如果说智能应用是“金钟罩”,那多部门协同监管无疑是文物的“铁布衫”。“海曙智慧文物”依托海曙区“防台减灾智治”应用场景,梳理出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环境风貌、消防安全、日常管理等五大文物安全高发隐患,横向上实现与水利、气象、应急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处理;纵向上以社会治理“一件事”形式,在全省首创将文物安全事件纳入基层治理四平台,实现专职网格化管理,切实打通文物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