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新闻版,“世界怎么了?”会是很多人的感叹。
地缘政治局势紧张,擦枪走火时有发生,乌克兰和俄罗斯索性爆发了冲突;世界经济愈发脆弱,脱钩、断链论甚嚣尘上;极端气候、环境污染依然是悬在全世界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和平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多道警报拉响。
而就在今天上午,在浙江的山中之城天台,举办了一场2022和合文化全球论坛。
来自全球的嘉宾,或线上,或线下,在此共同探讨“和”与“合”。
这是两个极为普通的汉字,但也是使用频率极高的汉字。
世界大同,和合共生,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秉持的理念。
“和合”,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它纵向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全过程,横摄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文化中。
一种文化能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在当下依然绽放光彩,必然有其高明之处。
一
在民间绘画作品中,有一幅“和合二仙”图,图中一人手持荷叶莲花,一人手捧宝盒相迎,憨态可掬、笑容满面,表现出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的美好情谊。
“和合二仙”的原型,就是隋唐时期的天台山名僧寒山、拾得。
两人情趣相投,并非手足却胜似兄弟。拾得曾作诗表达二人情谊,“两人心相似,谁能徇俗情”。
《古尊宿语录》记载,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他们寄情山水、吟诗会友、包容友善、淡泊名利,对话和诗作中,都透露出和合理念。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雍正封天台山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从此“和合二圣”成为和合文化的象征,二人所在的天台山也成为了和合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从寒山、拾得快意人生的故事中,我们就能发现和合文化的精神内涵。它是人自我身心的和谐自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说,“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
二
溯源历史不是留恋历史,而是从中汲取通往未来的精神之源。
从和合文化中,我们或许能找到解答疑问、化解危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国际场合提到“和合理念”,指出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并基于此提出一项解决全球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与本届论坛的主题“和合文化与促进共同发展”不谋而合。和合文化强调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合作理念,其内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说,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人类能否拯救自己,取决于能否有更具包容性、更有弹性的文明。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和合”最好的注脚。从儒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到道家“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再到墨家的“兼爱”,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金句”中都蕴藏着“和合”文化的大智慧。
“和合”二字,早已刻入中华文化的“DNA”,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民族性格。
放到当今世界来看,身处全球化浪潮,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间的冲突时刻存在,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唯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和平代替武力、以合作代替对抗、以包容代替排他,才能共同从荆棘中劈开一条出路。
和合,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如此紧张,也让国与国间的文化差异不再变得不可调和。这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原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
三
和合文化是台州的,浙江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弘扬和合文化,让它成为世界共享的精神瑰宝?答案是:吃透它、再走出去。
从无形到有形,天台的和合标识俯拾皆是。位于天台山和合小镇的和合人间文化园,通过实物展示和场景搭建,留存了一批和合印记。一根藤艺术馆、天台山和合人间博物馆、和合堂婚庆馆等等,让我们在参观体验中感悟和合之道;以“和合之夜”为主题的的湖畔音乐会、《和合·境》摄影展、和合文化书法展等文化活动陆续开展,歌曲《和合颂》《和合星》等、音乐剧《天台遇仙》等一批文艺作品相继创作,也成为传播“和合故事”的重要途径。
无可讳言,当下,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认识仍有些浮于表面,许多蕴藏其中的情怀、价值、伦理、人格,还静静躺在古籍里。
尤其是,要让和合文化的种子播撒得更远,还要让它走出国门,走到国际友人生活的土地上、以他们熟知的方式进行传播。
目前,天台已在阿联酋迪拜、日本东京、菲律宾马尼拉、加拿大等地成立和合文化海外驿站,一批海内外人士受聘为天台山和合文化海外传播大使。在本届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上,全球和合文化国际传播中心也将揭牌,还将新增8家“和合文化海外驿站”。
从和合之源到和合之用,和合这篇文章,依然大有可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