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记者从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会上了解到,我省成为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并印发相关实施方案,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打造20个创新城市、50个创新园区,建设200个标杆项目,并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制度体系。
据介绍,“减污”是水、气、废三大治理,“降碳”则是控制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两者在治理路径上存在重合互补,因此当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
前期,浙江已推进18个减污降碳试点、26个标杆项目建设,打造首批5个典型。比如余杭区开发“余杭碳眼”,打造“碳普查”“碳分析”“碳管理”等场景,实现污染物及碳排放情况动态监测、科学评估和协同管理。
义乌赤岸镇将传统造纸、印染产业废弃物处置与能源供给需求相互耦合,形成了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资源综合利用和协同处置的循环发展模式,每年可减少31.3万余吨二氧化碳、83.7吨烟尘等排放。
创建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浙江已有“路线图”。《方案》计划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固废污染防治三方面的协同控制。比如,加强工业源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等,到2025年,实现活性炭集中收集再生体系全覆盖、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全覆盖、设区市“无废城市”全覆盖。
制度上,强化减污降碳协同管理、完善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和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多元激励机制。比如在丽水市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安吉县竹林碳汇交易、椒江区大陈岛海洋蓝碳交易等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全省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制定金融支持减污降碳协同的指导意见、探索气候投融资模式创新等。
为评估实施效果,浙江搭建起三大技术支撑系统: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减污降碳在线”平台和全省碳监测网络。通过量化分析和大数据传输,建立创新区建设的评价考核、资源配置和形势分析等线上评估机制。
数据从何而来?全省碳监测网络已升级10个大气监测区域站的温室气体监测能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碳监测浙江样板。此外,浙江还统筹指导杭甬丽三个国家试点城市碳监测能力建设,并率先开展含氟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等工作。
“我厅对接省财政厅统筹用好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和标杆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会同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共同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人才方面,将建设专家库、组织开展“点对点”技术帮扶,协助解决技术难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