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提升适配度,海宁助力“5060”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

五旬卖花郎,直播带货有一手

字体:
—2024—
05/16
07:27:39
2024-05-16 07:27:39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褚晶君 沈烨婷 通讯员 金春晓

56岁花农褚建春正在直播卖花。 拍友 高晨晨 摄

  浙江在线5月16日讯(记者 褚晶君 沈烨婷 通讯员 金春晓)“开花期病枝要及时剪掉,避免传染……”日前,海宁市黄湾镇果农金戴根来到该镇闸口村村民费关明家果园,帮他解了柑橘树发病难题。

  62岁的金戴根退休后经营着18亩果园,通过农技培训和自学,成了当地有名的果树“土专家”,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和创业指导。在金戴根的带动下,30多户中老年农户试种高效益水果,去年人均增收近3000元。

  50岁至70岁之间的人群,在继续就业中常面临不少难题。“这个群体,往往因为没核心技能或不了解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只能从事薪酬待遇较低的工作。”海宁市人社局副局长李戈表示。目前,海宁100多万常住人口中“5060”人群占16%,而这其中又有2万人有强烈就业意愿却找不到合适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如何助“5060”人群端好就业饭碗?海宁找准直播营销、效益农业、文创制作等新兴职业与“5060”人群的适配度,从技能培训、就业平台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发力,让他们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老农能干啥?56岁花农褚建春找到了新的致富门路。长安镇天明村的一个花棚里,头戴草帽、皮肤黝黑的褚建春站在了直播镜头前。去年,他参加了村里的直播和短视频拍摄培训后,开始跟着女儿直播卖花。憨厚的外形和实诚的交流,让褚建春收获了不少粉丝,一天最高可以卖出几百单,去年直播销售额达到36万元。

  目前,海宁依托社会培训评价组织、镇(街道)成校和民办培训机构,设置养老护理员、保洁员、电商直播等近10种与“5060”人群相适配的培训工种,已累计帮助近5000名“5060”实现灵活就业,人均每月增收近4000元。

  通过“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海宁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从事农业生产,搭建就业平台,降低“5060”人群的就业门槛。丁桥镇依托镇域内的嘉兴立华畜禽有限公司、浙江群大畜牧养殖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由公司承担鸡苗、技术和销售,农户进行养殖,带动100余户“5060”农户,每户年增收超18万元。最近,丁桥镇万新村65岁村民金桂华满怀期待,自家养殖的1万只青脚麻鸡即将开栏出售,他算过,纯利润预计4万多元。

  以前,被健康风险大、权益维护难等问题“浇灭”热情的“超龄职工”不在少数。为此,海宁将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5060”劳动者纳入特定人员单工伤保障范围,同时对这类群体中符合条件的农村灵活就业人员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社保补贴,鼓励其灵活就业。2023年7月以来,海宁“5060”劳动者参保人数已有4690人,工伤认定179人次,累计享受工伤保险待遇6.27万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直播带货;就业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