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浙东运河文化园回访记:展开运河新图卷

字体:
—2024—
09/19
08:43:10
2024-09-19 08:43:10 来源:潮新闻 记者 王佳 李娇俨 刘俏言 应忠彭

  浙东运河文化园。 越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编者按: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一周年之际,浙江日报推出“向总书记报告——牢记嘱托,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特别报道。记者回访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过的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义乌国际商贸城、诸暨市枫桥镇、浙东运河文化园等地,聆听当地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故事。

  来到浙东运河文化园,一幅古今交融的运河图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浙东运河博物馆是文化园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负责人张慧说:“总书记的到访,是对我们运河传承和文博工作的有力支持。”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指引下,博物馆经过一年的运行,功能定位逐渐丰富,从运河文物保护、收藏和展示的场馆,发展成为运河文化传播的窗口。一年来,吸引超过32万人次海内外游客来这儿体验打卡。

  “总书记的到来,让浙东运河一下子被所有人关注。”张慧说,博物馆趁热打铁,在大运河浙东运河(越城段)遗产保护名录前期工作基础上,全面整理遗产要素和考古成果,编写了《运河遗珍》《重华在亭山——越城区常禧路考古成果选编》等书籍,将于今年9月底发布出版;大运河文化的馆校合作进一步推进,已推出面向多个年龄段观众的运河遗产、运河保护、水工科技等五大系列研学课程100余套,开展研学活动260场。

  博物馆内的细节提升随处可见:大厅一侧,全新的文创展区上线,既有运河文化的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丰富着观众的文旅体验;地下一层,停车场、电梯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更加到位。

  浙东运河博物馆背后,运河水缓缓流淌,一条以此为起点、东浦黄酒小镇为终点的精品游线正在打造,用光影实景展示浙东运河的千年脉络,9月底就能通航扬帆。

  博物馆旁,绍兴首座大型水族馆——浙东淡水鱼馆已开门迎客。这座集科普、文旅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彰显着绍兴作为鱼米之乡的独特魅力。

  不过,筹建伊始,淡水鱼馆馆长相艳一度遭遇难题,天气太热,运来的淡水鱼因适应不了环境难以存活。为了保证顺利开馆,相艳和团队的养殖人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精力,24小时观察所有展示缸内的水体、水质。他们每天进行检测,每周提取样本,将样本和检测数据快递到专业的水质检测中心进行分析。根据不同鱼类生活所需的环境,他们将微量元素及添加剂开出配比数据,不断调整,周而复始,终于让淡水鱼的情况稳定了下来。

  现在,淡水鱼馆不仅引领游客探索运河的奥秘,还发挥着浙东运河渔业资源科普基地的作用。

  整个浙东运河文化园也在悄然蝶变,全园数字化提升正在进行,包括园区小程序、综合管理平台以及运营管理系统等多个方面,园区在智慧文旅领域迈出重要一步。通过先进的综合管理平台,园区将实现对车辆、人流等各项运营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由无人机采集的三维实景,更为观光者提供新的浏览途径。

  “未来,管理人员可以依托大数据做出更为精准的决策,无论线上线下,浙东运河文化园的游客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项目相关工作人员说。

  放眼绍兴全城,运河这篇文章开启了新的诗篇。

  今年3月,绍兴印发了《绍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方案》,进一步推进浙东大运河规划编制、项目建设、文化研究等工作开展。《浙东运河名城古镇》《浙东运河简史》《浙东运河工程文化遗存》等10本学术专著已交付浙江大学出版社,即将正式出版。

  向水而兴、传承文脉的多个重大项目在绍兴运河两岸落地生根。其中,“河城共生·全域共富”保护利用计划将打造“黄金水道”,涉及浙东运河越城段主河道两岸约2000米范围,包括城市防洪排涝、区域综合整治、运河沿线风貌提升等十大工程,重现历史肌理、重释运河体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融合发展。

  全省范围内,国内首部运河遗产保护条例《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经实行,我省制定出台的《大运河核心监控区负面清单管理办法》,进一步明晰保护范围,形成全省“1+5”运河遗产监测体系。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暨 2024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期间,宁波的“同一条运河—中国大运河杭甬对话活动”,放大浙东运河“通江达海”的独特文化价值;湖州的“运河文脉—2024湖州湖笔文化节”,持续擦亮千年运河文脉上的文化元素;嘉兴的“千年运河—2024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沿大运河赛龙舟、踏白船,运河沿岸充满欢声笑语……

  中国大运河以外,之江大地的历史文化遗产绽放着灿烂的时代光芒。良渚古城遗址聚焦“五千年中国看良渚”主题,不断丰富“一院三园”的展陈体系和内容呈现,遗址所在的杭州市余杭区,正在进行“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从更大范围保护和传承良渚文化;西湖文化景观六大要素真实性完整性保护持续强化,并以科技为助推,提高文保管理智慧化水平,充分利用西湖文化遗产十年数字监测成果,保护好众多文化瑰宝。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始终在路上。省委宣传部围绕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科学规律和工作要求,积极会同建设、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文广旅、文物等有关部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改革;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已完成“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35961处,全省“三普”复核率48.63%。开展全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完成全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监测评估,完善205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要素……

  这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珍宝,生动述说着过去,深刻影响着未来,我们从未忘记。文脉绵长,遗存星斗,传承不息。

  【亲历者说】

  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

  千年运河 再写传奇

陈永明为全省中小学生讲授大运河思政课。 中国水利博物馆供图

  几乎每一个来浙东运河博物馆参观的人,都会看到二楼入口处的一张照片:

  2003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赴浙东地区考察浙东引水工程规划路线,并实地踏勘曹娥江大闸闸址。而在不远处侧耳聆听的青年,是当时的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副处长陈永明。

  时间一晃,20年过去。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位于绍兴的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当天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解的,是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

  走进陈永明的办公室,照片中的青年,变成了温文尔雅的中年人。这一年来,忙碌但充实,是陈永明的工作常态。

  回想为总书记讲解的那天,陈永明依旧历历在目。“那天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件幸事。总书记流露出的为民情怀,让我深感震撼。”陈永明说。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时,提出要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对此,我的理解是要推动大运河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老百姓能够从大运河中更好汲取营养、获得审美、陶冶情操。”陈永明说。

  自成立以来,中国水利博物馆在运河研究上建树颇多。

  “特别是过去一年里,我们创新了工作机制,有力提升了对大运河文化的学术研究能力。”陈永明介绍。

  去年,中国水利博物馆(水利部水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水利、文博、考古、历史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成为研究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智库;今年1月,“中国水利博物馆浙东基地”在浙东运河博物馆成立,开启双方全方位的合作,中国水利博物馆充分发挥在水文化研究、展示和研学等领域的优势,与浙东运河博物馆深入挖掘浙东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推动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这些学术平台上,我们以开放的姿态促进合作,多方资源共享,将更多的学术资源投入到对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中,同时也拓宽了研究视野。”陈永明告诉记者。

  过去的一年,中国水利博物馆贡献了多项大运河研究成果。

  “千百年来大运河并不是始终能这样畅流不息的,如果没有水资源的有效补给,没有持续不断的建设、运维、管理和调度,它可能早就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陈永明说。因此,系统梳理浙江段大运河的形成过程与演变历史,以及大运河作为骨干河道与周边水网、城镇形成发展的关系,将为解读运河提供新的水利视角。

  中国水利博物馆正在进行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课题“浙江大运河文化研究”子课题“浙江大运河与周边水网研究”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完成80%,预计将在今年底结题。“这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只有系统了解大运河的来龙去脉,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研究运河与城市、运河与经济、运河与民生等的关系。”陈永明告诉记者。

  一年来,中国水利博物馆不断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利用。“浙里河湖 遇见幸福——‘八八战略’指引下的浙江河湖长制探索与实践成就”,讲述了20余年来浙江包括大运河在内的幸福河湖精彩蝶变;“汉风畅运——徐州青年美术家运河主题优秀作品暨两汉文化交流展”,将历史题材、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有机链接,描绘一幅流动的运河文化画卷。

  【浙江新实践】

  杭州全面推进吴越国衣锦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唱响吴越经典

改造后的衣锦街一角。 临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吴越文化是具有鲜明浙江标识的地域文化,也是浙江除良渚文化、南宋文化以外的又一扇重要的“文化之窗”。

  近年来,在杭州市临安区的大力推动下,吴越文化逐渐“破圈”。

  强化吴越文化保护,为唱响“吴越经典”夯土培基。以争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目标,临安正全面推进吴越国衣锦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预计2025年12月将建成开放城址公园区块,2026年将完成吴越文化历史商业街区建设,从而立体打造吴越文化经典地标。

  在核心区周围,星罗棋布的历史遗存,对吴越文化形成了众星拱月之势,临安正全力探索“全域吴越”的融入路径。2023年以来,清凉峰镇、於潜镇、河桥镇相继获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千年古城复兴试点、省级文化强镇,建成乡村“吴越书房”、推出“吴越星舞台”展演点,为吴越文化在基层扎根打下良好基础。

  深化吴越文化研究,力促文化活化。临安区持续推进吴越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有影响力、有现实价值的精品力作。比如,临安制定并启动《吴越文化研究三年计划(2023-2025)》,从文献集成、基础研究、通识读物、应用研究4个方面对吴越文化开展系统研究。目前,“吴越历史文化丛书”编撰已经全面启动,已正式出版作品4部,“文献集成”项目纳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

  在临安,吴越文创产业实现蓬勃发展,“全域取景地”“非遗传承示范地”“数字文化新高地”建设正在逐步推进。

  同时,杭州还在城市设计、城市建设中积极植入吴越元素。改造后的临安区衣锦街文化味、烟火气十足,以吴越文化、临安风物、在地民艺为基础,成为游客品味吴越文化的好去处。

  温州扎实推进朔门古港遗址20余个课题研究

  再现千年古港

俯瞰朔门古港遗址。 受访者供图

  “看这个青瓷碗,保护得还比较完整,我们得把它的图像录制下来。”近日,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陈喆拿出工具测量文物尺寸,然后进行拍摄,并在电脑上进行等比例绘制。

  这就是文物考古的图录工作。自从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掘以来,考古工作者一边进行新挖掘,一边要对已发掘文物进行整理。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介绍,已经完成10万余件瓷片标本的初步整理。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包括瓮城、码头群、沉船、瓷器等多个遗产要素,实证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为了给这些“宝贝”让路,围绕这条千余米长、地处城市繁华地段的主干道改建工程,温州相关部门开了数十次专题会进行科学论证,并果断调整线路,确保文物发掘更加顺利,再现了千年古港宏阔场景。

  据介绍,考古项目开展以来,发掘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发掘出了9座码头、2座埠头、1条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并出土3艘沉船和海量瓷片堆积等重要遗存,其中龙泉瓷、瓯窑瓷等瓷片达10吨以上。再现了1700年间的古港变迁,彰显了温州朔门古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重要价值。

  今年以来,相关部门举行朔门古港遗址科研课题设计论证会,扎实推进七大类共20余个课题研究,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方案也在持续深化。文物部门还组织公益研学暨公众考古开放日活动,让更多市民感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魅力。接下来,当地还将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通过举办各类展览、讲座等活动,激发全社会形成保护文物的自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文化园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东运河博物馆是文化园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负责人张慧说:“总书记的到访,是对我们运河传承和文博工作的有力支持。”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