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绷床是什么?
30岁以下的你,是不是第一次听说这名字?
但如果看到实物,或许会恍然大悟,原来就是爷爷奶奶睡过的床。
棕绷床曾大红大紫,江浙一带好多人家嫁女儿,总会在嫁妆中备上一张棕绷床,寓意和和睦睦。
现如今哪里还能找到棕绷?
杭州长板巷藏着一位匠人,69岁的庞宪宝,做棕绷做了50多年,他说自己是这条街上最后一个棕绷匠。
老店卖起土特产,贴补家用
记者 阮西内 摄庞宪宝的棕绷店位于长板巷12号,距离潮王路地铁站不远。这是一间只有十几平米的小店,店铺的门面很显眼——一块白色招牌,几个红字“庞宪宝天台棕绷”苍劲有力。
很多人停下来,排起了长队,却是在询问店门口甜酒酿的价格。
甜酒酿是庞宪宝的妻子余阿姨自酿,除了甜酒酿,店里还卖土鸡蛋、土鸭蛋、土蜂蜜。
几张做好的棕绷床,靠墙摆放着。
余阿姨一边招呼着老客,一边和记者介绍起店里的情况——庞宪宝依旧在做棕绷,从去年年底开始,他把工作室搬回了天台老家的村子里;至于长板巷的店面,卖的是刚做好的棕绷,顺带做一点土特产生意,补贴家用。
69岁的庞宪宝往返杭州和天台,或是把做好的床垫运回,或是去客户家中上门量尺寸、安装,急急忙忙也乐此不彼。
来店里买土特产的老人,好多是老朋友。
最多时整条长板巷至少有8家棕绷店,现在就剩这么一家了。
最火的光景:一年做床400张
记者 阮西内 摄庞宪宝是天台人,有个当棕绷匠的姐夫。16岁那年,他跟着姐夫来到杭州西湖边,拜师学艺。
在那个年代,棕绷匠是一个很热门的职业,庞宪宝当初的想法很单纯:“手艺人不仅挣得多,还很体面,好找老婆。”
上世纪70年代,他在城东凯旋路上开了一家棕绷店。和其他棕绷匠不一样,他的手艺不靠沿街叫卖,多是质量取胜,靠着熟人之间的相互推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别人叫我们上门做棕绷床,从挑选木材开始,再到编棕线、制作床,所有材料都是手工的,一张床卖6块钱,还发工资、上门管饭。”
后来,他又把棕绷店搬到了长板巷12号。
上世纪80年代是棕绷最火的时候,一张棕绷床可以卖到30到50元。
“一年做一两百张是常态,最多的一年,做了400多张棕绷床。”忙不过来,庞宪宝喊来街上其他几位棕绷匠一起来帮忙,还给他们发工钱。
随着席梦思和板床的流行,棕绷床逐渐没落。庞宪宝带过四五个徒弟,都做了一年,纷纷转行。
庞宪宝也动过转行的念头,但考虑许久还是放弃了:“转行意味着重头开始,那时我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在上学,我没得选,只能在这条路上继续坚守。”
不曾想,这一坚守又是30多年。
一周做一张床,能用好几十年
记者 阮西内 摄制作棕绷床,是一门技术活,又是一门体力活,工序复杂,耗时又耗精力。最难的是编织和固定棕绳,稍有瑕疵都会把棕绳绷断,前功尽弃,因此需要特别专注。
这些年,随着年纪渐长,庞宪宝常觉吃力,但他也总有坚持的理由。
记者 阮西内 摄这些理由中,有手艺人的骄傲,有对棕绷的热爱,还有对老客们无法割舍的牵挂。
尽管年轻人不太知道棕绷,庞宪宝的生意一直不错。
找他订做棕绷床的有,请他上门去修棕绷的也有。
这些顾客中,大多数是老年人,有回头客,也会回头客介绍的新客,还有从北京、重庆等地慕名找上门的。
有一位老客找他做了一张床,一连帮他介绍了十几个人过来。这种认可,常让庞宪宝心下感激。
说到现在整个杭州会做棕绷床的可能只有四五个,年纪也都一大把的时候,庞宪宝感概他总有做不动的那一天。
下一秒,面对工作室里的那些木材、棕绳,以及自己熟悉的工具,他马上又认真起来——制作一张棕绷床,工期需要一周,但这张床可以用上七八十年,“用我一周时间,换三代人的七八十年,很值得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