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绍兴上虞区建设新材料中试基地,助力技术走向市场

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鸿沟

字体:
—2025—
02/12
06:00:07
2025-02-12 06:00:07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郑亚丽 朱银燕 通讯员 袁伟江 陈哲

  浙江在线2月12日讯(记者 郑亚丽 朱银燕 通讯员 袁伟江 陈哲)春节一过,浙江湃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健就马不停蹄地对中试项目进行调试和收尾。顺利的话,今年3月,他们的聚醚酮酮及其复合材料项目就能投产,填补国内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的市场空白。

  吴健进行项目中试的地方,在绍兴上虞占地205亩的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新材料创新基地。不少实验室或企业的研发成果,在规模化生产上市前,都会来此“历练”一番。至今创新基地已经吸引17个中试项目,其中3个项目已经完成试验验证,准备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

  中试是连接原创科研成果和产业化之间的桥梁。如果说原创科研成果解决的是“0到1”的问题,中试就是要解决“1到100”的落地问题。在现实中,成果和应用之间一直存在着一条鸿沟,甚至被业界称为“死亡谷”。

  “门槛比较高。”创新基地总经理赵伟表示,由于这些新成果涉及新技术、新工艺,相应的安全风险和环保风险就比较高。此外,中试需要专业的工程化团队,动辄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资金投入,还有较长的时间周期,都加大了企业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难度。

  在新材料领域,企业对中试平台的需求格外迫切。赵伟解释,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由于更新速度较快,企业更依赖于高效的中试平台以应对市场需求变化。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8年,上虞探索“政府+市场”合作模式,与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创新基地,这也是新材料领域国内首个市场化运营的专业化中试平台。

  创新基地11号车间正在开展吴健他们项目的中试,车间能源供应、污水处理等设施一应俱全,俨然一个缩小版的工厂。吴健表示,如果这些设施都要企业自己装备,至少需要一亿元的资金投入,而在创新基地的支撑下,他们只花费了一千多万元添置研发设备,极大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玮博杰生物材料(浙江)有限公司创始人王钢也感慨,此前由于找不到中试平台,他们一项国际领先的产业项目一度难以落地。如今有了平台做验证,科研就没了后顾之忧。

  行业工程专家也是中试的一个关键。实验室条件与工业化生产条件差异巨大,实验室里的成果到了生产车间,可能“水土不服”。比如实验室操作通常是间歇式的,也几乎不需要考虑环保问题,而中试需要解决连续化生产、设备适应性、控制化问题以及满足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

  创新基地背靠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打造了由院士领衔的30余位专家组成的中试专家联盟,可以为中试项目的工程化提供技术支撑。

  经过几年运营,创新基地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全周期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入驻、审批、建设、退出等规范流程。

  针对中试存在的失败风险,上虞还发布了国内首个新材料中试风险减量方案,协同政府、保险、银行、基金等多方力量,为中试项目提供兜底服务。

  当下,依托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的产业技术及产业发展资金,一个“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三链联动的发展生态正在形成。其中,产业链主要聚焦上虞优势产业,积极推动引进项目本地落地、转化。目前,入驻创新基地的几个龙头企业项目已经计划在本地落地投产。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科技成果;转化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春节一过,浙江湃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健就马不停蹄地对中试项目进行调试和收尾。顺利的话,今年3月,他们的聚醚酮酮及其复合材料项目就能投产,填补国内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的市场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