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农事正忙。日前,在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的先锋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智能育秧区内立体式苗床整齐排列,一盘盘秧苗仿佛“坐电梯”般缓缓上下移动,沐浴在均匀的水雾和光照中,满棚春意盎然。
苗好七分收。与传统露地育秧不同,智能化育秧苗床采用循环运动的方式,秧苗盘在轴轮带动下匀速上下移动,每一盘苗都能均衡吸收光照与养分。“以前育秧面受天气影响较大。”先锋农机专业合作社副总经理姚通通介绍,如今智能系统能实时调控棚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育秧周期只需25天,比传统方式缩短整整20天,为农户抢农时赢得关键时间。
智能化不仅缩短育苗周期,还大大提高效率,姚通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育秧方式下,一亩秧苗最多能插10亩水稻,现在占地一亩的智能化育秧中心能够培育100亩稻田所需的秧苗,土地利用率提高了10倍。“过去这么一片苗床,没有七八个人干不下来,现在两个人就够了。”姚通通一边观察着秧苗的生长情况一边说道。
以前育秧,拼的是人力和运气;现在育秧,拼的是技术和系统。为满足不同农户需求,先锋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的服务模式也灵活多样,一种是全程代管,从催芽到育苗再交付;另一种是单独提供催芽服务,农户再自行管理。与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当地农户老张,直呼科技带来的利好:“我们直接向工厂‘点单’就好了,拿回来的秧苗长得壮实、利于移栽,方便省事又放心。”
据悉,德清先锋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服务着周边100多户种粮大户、3.2万亩土地,去年,智能化育秧中心投入使用,为农户实现节本增收。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秧苗责任编辑:蒋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