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旧轨还乡》里的三个共鸣

字体:
—2025—
04/02
08:44:03
2025-04-02 08:44:03 来源:浙江宣传

  “姥姥姥爷牵着我,踏上一趟绿皮火车,自杭州启程,摇晃过二十五小时,直达内蒙古乌兰察布”“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

  近日,杭州丁兰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王杨军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上,分享了初三年级学生张潇冉的作文《旧轨还乡》。有人感慨,“这篇作文听着听着眼前全是风景”“句句不提乡愁,句句都是乡愁”。内蒙古文旅随后在给张潇冉的回信中,写道“此心安处,是你我笔下永恒的归途”。

  作为资深语文老师,王杨军敏锐捕捉到了文字中的感染力,分享了这篇佳作。但他或许不曾预见,一篇作文竟能戳中这么多人的心。这位在杭州上学的乌兰察布女孩可能也没想到,自己的作文能以这样一种热烈的形式引发人们关于故乡的讨论。

  那么,《旧轨还乡》何以引发大家的共鸣?

  一、文字共鸣:真诚是最动人的笔触

  世间套路千千万,唯有真诚得人心。《旧轨还乡》讲述了女孩在火车上的所见所闻:孩子悄悄掀起窗帘一角,好奇地看着窗外的风景;爷爷一开始不愿买推销的商品,却因一句“孩子爱吃”而心甘情愿掏了钱。这些描述,并没有多么华丽的修辞、刻意的渲染,但读者读起来,却还是能真切感受到其中的真情实感。

  如今的网络空间中,人们总是绞尽脑汁地想让自己的传播更引人关注,费心钻研怎么让内容更抓眼球、吸流量。为了这些,有的标题变得耸人听闻,有的文字变得夸大其词。投喂过多,久而久之,人们便逐渐习惯被这些“平地起惊雷”的内容所包围。当一篇平铺直叙却感情真挚的文章出现时,这种去滤镜化的表达,就像滴落湖心的雨滴,激起圈圈涟漪。

  写作需要技巧吗?当然需要。但华丽的辞藻只能装饰表面,真实的情感才能触动人心。如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口语化的表达、简洁的情节设计,同样能捕捉到青少年成长的迷茫与纯真。再如沈从文的《边城》,以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意境,娓娓道来间,人性的纯真与命运的无奈跃然其上。

  无论在哪个时代,打动人心的文字从来无法只靠纵揽技巧来实现,唯有用真诚的情感去铺就底色,我手写我心,流露出来的文字才能拨动读者的心。

图片

图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二、情感共鸣:亲情和乡愁无法割舍

  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有着难以割舍的亲情和乡愁情怀。它是杜甫笔下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纳兰性德叹言的“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也是席慕蓉诗中的“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具体的场景描绘,将那份深沉的思念之情传递给读者。

  《旧轨还乡》中的场景,很多人或多或少有过亲身经历。绿皮火车、回家之路、割舍不了的亲情,在作文中都有具象化的表达。“姥爷离世,回老家的频率陡然上升”,让不少人想起自己的父辈祖辈;熟悉的方言在车厢飘荡,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人员熙攘的车厢;为了让孙子舒适些,爷爷蜷缩在床尾的细节,让人感怀于亲情的朴素。

  这篇作文的动人之处,在于将抽象的亲情和乡愁转化为细致的场景,让文字不再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成为读者脑海中可回放的电影片段。当人们的想象与文中的描述在某个节点突然契合时,感动自然会从心底翻涌上来。

  我们从小被绵绵的怀乡诗意浸润,在暖暖的亲情中长大,然后离开自己的家乡去远方讨生活、逐梦想。当我们习惯于快捷的交通、奔波的生活,此时一趟绿皮火车缓缓驶过,席卷着记忆回到过去,回到那份对亲人的想念、对故土的眷恋之中,很难不让人眼眶一热、鼻头一酸。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三、思想共鸣:语文之美须在生活中领略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感知生活的能力。如何学好它,考验着学生,也考验着家长、学校和教师。对于《旧轨还乡》的创作,作者张潇冉坦言,“考试作文和这篇完全不同”。

  不可否认,当下的语文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应试化、模式化等问题,就如有网友调侃自己小时候写过的作文:“我的妈妈非常伟大,她每天都会为我准备早餐,还会辅导我写作业”“那天雨下得很大,爸爸背着发烧的我”……虽是调侃,但却是不少人的共同记忆,折射出语文教育还可以更诗意一些,写作文不应只为应试,更应为生命和生活。

  经常有人说,“若不是忙着赶路,语文就是最浪漫的学科”。读书时,书山学海让人顾不上感受语文的美,直至随着岁月变迁,自己的人生阅历逐渐增长,才发现原来语文早就把生活的甜酸苦辣,悉数教给了我们。当你离开家,家中老人的身影小成后视镜中的一个点,也许你才真正读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的厚重;当身边的朋友来来去去,或许你也会艳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的默契……语文之美,恰恰在于它具有抒发这世间最真挚情感的能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