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4日讯(记者 王逸群 通讯员 蒋秀丹)清明将至,金华浦江县大畈乡清溪村的革命纪念广场上,浦江公安十多位00后新警将一幅彩色烈士画像庄重地摆放在纪念碑前。“英雄,我们终于看清了您的模样。”新警项遵谦轻声默念,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对话。
这是金华市公安局联合公益画师,利用AI技术复原的英烈画像。画像的主角冯福荣,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首位在剿匪斗争中牺牲的公安局长。画像上的冯福荣目光如炬,面容年轻而刚毅,仿佛穿越七十余年时光,再次与这座他誓死守护的城市相见。
新警将冯福荣烈士复原画像庄重摆放在纪念碑前。 金华公安供图
一张画像背后,是一段关于记忆与传承的故事。1949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悍匪,这位年轻的原浦江县公安局局长在销毁机密文件后,用最后一颗子弹壮烈殉职,将生命永远定格在29岁。而他留下的除了珍贵的文字历史资料,仅有一张模糊不清的老照片。
为了展现英烈形象,金华市公安局尝试了不少方法。该局宣传处民警朱乾希曾制作多部关于冯福荣烈士的漫画和微视频。3个月前,他偶然得知公益画师黄身海正在利用AI技术,开展为烈士复原画像的活动,“我们联系后一拍即合,决定一起为冯福荣烈士复原画像。”
复原的过程并不容易。由于照片已经泛黄模糊,五官和神态等细节不清。于是,黄身海决定先手绘,然后用电脑生成初稿,再手绘,最后通过电脑进行彩色复原。
黄身海浏览整理了大量资料,不仅参考了各地公安局长的形象,还向AI输入关键词,结合创作。从“中国军人”到“中国青年”……四五十次的反复调整,他们才得到初步效果。
为还原细节,朱乾希多次咨询警史专家,调整服装、胸徽、帽徽等元素。对于眉毛、眼睛、嘴巴等部位的细微形态,他们也一次次反复微调。“比如帽徽,原来照片中是没有的。在创作中,我们依据人物所处年代,结合当时的背景调整了服装和形象。”朱乾希说。
在黄身海看来,画好烈士肖像,最重要的在于展现出正气与精气神。因此,对于人物性格的了解不可缺少。创作过程中,他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搜集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
如今,黄身海已经用画笔和AI技术复原了13位烈士的容貌。还有很多烈士在牺牲时没有留下任何影像,他就通过其亲属和后代的照片,利用图像叠加和透明度调整,生成融合家族特征的画像。“其实有些烈士家属的要求并不高,能有几分相似就满足了。他们更希望能有这样一张画像,留个念想。但我依然会对自己保持高要求。”黄身海说,于他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创作,更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
“画像复原只是第一步,我们想让更多人听到烈士的故事。”金华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弘扬英烈精神,公安机关尝试多种形式,创作了多部微电影。这些素材来自家属口述、战地信件和史料记载。演员中既有民警,也有学生、社会人士等。“这不仅是技术的复原,更是一次精神的唤醒。在和平年代,我们依然需要传承先烈们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品格和担当的勇气,让英雄的精神活在每个人的行动中,成为推动时代前行的不竭动力。”
漫山遍野的桃花又盛开了。山下的革命纪念广场,英雄的故事还在流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