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位热衷挑战各种险峻山路的网红博主坠崖身亡。再往前,某位网红在直播驾驶自制飞机时不幸坠亡。而事实上,这些都不是“孤例”,网络上,已有不少人用生命为流量买单。
当猎奇与冒险成为吸引眼球的筹码,我们不得不反思,这股“拿生命博流量”的歪风,究竟该如何刹住?
一
毫无底线地追求刺激、哗众取宠,已是一种畸形但管用的流量密码。宁可催吐、洗胃也要暴饮暴食,违规闯进车流如织的隧道中只为“出片”,不做任何防护就挑战高空极限运动……一些网红为了博取关注和打赏,不惜以身犯险,肆意妄为地挑战人体极限、规则界限。
此类以生命为赌注的表演,已经酿成了不少惨剧。比如,某博主专门拍摄“捅马蜂窝”,把一项明明危险的举动演绎得像“小菜一碟”,给年轻观众带来不良诱导,最终其被马蜂蜇伤身亡;又比如,有网友统计,在近年来风靡全网的机车博主中,已有“石膏姐姐”“哈雷小姨”等十余人因超速飙车、车祸等原因离世,年纪最小的仅有16岁。
这些沉痛的案例警示我们,“拿生命博流量”绝不仅是个别人的极端行为,更滋养了不健康的网络风气,在无形当中蛀蚀着社会的公序良俗。
网红们作为内容创作者,为了扩大传播、提升影响,追求猎奇、夸张和刺激,本无可厚非。但“表演欲”再旺盛,也要有边界、有尺度,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旦越过了公德与法治的红线,就不只是博眼球的闹剧,而是对公共秩序的挑衅和破坏。
在虚拟空间中,此类行为也会污染整个互联网生态,让网络空间变得乌烟瘴气。对于一些出格之举,有的网友“吃瓜不嫌事大”,甚至在一旁煽风点火,使得这股歪风愈演愈烈。比如,网红“浪浪”为了博得流量和打赏,在粉丝授意下直播表演“在马桶里吃泡面”“逼迫路人观看不雅视频”等荒唐行径。可恰恰是这种荒诞的举动,更容易获得超出常规的流量和曝光,诱使更多创作者争相模仿,突破底线,一步步滑向“玩命”“作死”的深渊。

二
“拿命换流量”的闹剧频频上演,并非偶然。这场危险狂欢是平台、创作者与观众的三方“共谋”,没有一方是绝对的旁观者。
在“没爆点就没价值”的算法逻辑下,内容迭代越来越快,刺激阈值越来越高。网红们被流量裹挟,不得不持续突破底线、制造惊奇,从最初的“偶尔疯狂”演变为“习惯性冒险”。一位尝试过高空危险拍摄的网红坦言,“明知有风险,但平台的奖励机制让老实做内容的人毫无竞争力”。算法重塑了内容创作的生存法则,一旦温和的创意难以获得关注,激烈的表达就成了优先选择;而当激烈的表达也趋于饱和时,极端的表演就成了新的流量密码。
与此同时,观众的偏好也在成为危险的催化剂。在个性化推荐的推流机制下,用户品位决定内容供给。每个观众的点击、点赞、评论、转发,都在无形中参与着内容生态的塑造。很多观众的“胃口”被不断吊高,同理心却在不断弱化,屏幕那一端是活生生的人,屏幕的这一端只是当作“看个乐子”。每一条“刷个火箭就跳下去”的弹幕,都是一次不负责任的怂恿;每一次打赏互动,都刺激着危险的再次升级。
当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尝到流量带来的甜头,就更容易被冲昏头脑,导致心态失衡。从“想红”到“更红”,一些网红对名利的欲望不断膨胀,最终理智被冲垮,甚至做出突破法律与道德底线的事。
三
拥抱流量、招引目光,是网络内容创作的市场原则。但在任何时候,对热度的追逐都不该以人身安全为代价,不能让生命的尊严在流量面前“折腰”。
或许有人会说,用户看到什么、什么样的内容能一夜爆火,是偶然的、随机的。但算法机制是由运营者设定的,平台才是手握流量分配权的“幕后玩家”。如果将热度作为评价和推荐作品的重要标准,而忽视其中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效益,结果必然导致庸俗、出格内容的泛滥。这样一来,网红们为了流量铤而走险,也就不足为奇了。商业平台如果一边坐享流量红利,一边推诿管理义务,实质上就是对此类不良风气的默许甚至推波助澜。
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就越需要有诚意、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多巴胺刺激”能够带来一时的热度,但“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终究不是长久之道。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创作者都要学会保护自己——既包括宝贵的生命安全,也包含赖以生存的职业声誉。市场永远是喜新厌旧的,如果在流量浪潮中迷失方向,最终也会被流量抛弃。
连生命都能拿来当作娱乐素材的表演,看似是观众的乐子和消遣、一种无害的放松,却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甚至让我们在生死面前变得迟钝和麻木。在过度娱乐面前,我们更要保持清醒、坚守良知,别等到悲剧发生在眼前,才想起性命有多宝贵。
生命的价值,不能以流量数据为度量衡。拒绝拿生命博流量,不只是告慰逝者,守护那些仍在流量漩涡中挣扎的创作者,更是为了守住我们每个人内心对生命的敬畏、对价值的坚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