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固定铜丝骨架,右手引线要像握毛笔一样稳。”近日晚上,身着自制新中式汉服的德清汉礼传统服饰研习社社长沈燕,正在钟管镇青年夜校的讲台前细致讲解。她和社团成员一起,为当地青年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特色课。
现场,沈燕系统传授“起骨塑形”“分层缠线”“配色递进”等传统技法,20余名青年学员依托社团提供的缠花材料包,用青绿、月白、胭脂等传统色系的丝线,将片片花瓣缠绕成型,成品可制成梅花胸针、发簪等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的饰品。
今年以来,钟管镇团委联合镇成人学校推出青年夜校,以非遗技艺为核心特色,创新课程设计,并与社会教育与研学相结合,成为当地青年“充电”的热门选择。
青年夜校主打“零门槛”,吸引不同职业、不同艺术基础的青年参与。课堂上,学员们在创作中交流互动,形成“学习+社交+解压”的复合场景。部分学员更是从兴趣者进阶为志愿者,主动参与非遗宣传。“在夜校里不仅能学到非遗技艺,还丰富了业余生活,拓展了社交圈子,一举多得。”学员江雅琦说。
作为本土青年文化社团,德清汉礼传统服饰研习社近年来持续探索非遗技艺发扬路径。从缠花体验课到汉服制作,社团已带动超过200名青年接触非遗技艺,形成可持续的文化消费闭环。
“兴趣驱动+低门槛参与+青年社群运营”,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青年需求深度契合。“这些青年把对汉服的热爱转化为传承动力,让非遗融入了生活场景中。”钟管镇文化站负责人感慨。
据悉,钟管将持续打造非遗主题夜校品牌,以青年夜校形式继续与青年社团合作,推出更多手工艺课程,包括汉服制作、传统刺绣等,进一步将传统文化融入终身教育。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