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30的杭州,天边刚泛起鱼肚白,63岁的竹书鸿已经准点起床。4:45,他和妻子准时从萧山闻堰的家里出发,驱车近20公里来到浙江省总工会工人疗养院。这里是他从业以来一直工作的地方,也是他公益事业的“根据地”。
5:15,疗养院门口陆续聚集起一抹醒目的红色。竹书鸿笑容满面,熟练地分发工具:长柄钳、自制捞网、垃圾袋。5:30,这支特殊的“晨练队伍”沿着八盘岭路向花港观鱼进发,扁担在一个个肩头轻轻颤动,发出有节奏的吱呀声。
竹书鸿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街道三台山社区党委兼职委员、杭州市民间河长、“竹书鸿工匠志愿服务队”“水韵西湖365”志愿服务项目创始人。采访当天是服务队守护西湖的第1894天,也是他与西湖晨光的第4000次“赴约”。
一片湖湾
从零星行动到365天守护
疗养院门口的志愿服务点有一面令人动容的“扁担墙”。二十多根竹扁担整齐排列,每根上面都工整地写着“竹书鸿工匠志愿服务队”,竹身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发亮,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守护西湖的故事。
竹书鸿的志愿服务始于民间河长的工作。
2015年,他被聘任为花港管理处民间河长。原本只需拍照记录湖面漂浮物,再交由管理处专门的打捞队处理,但每次一看到垃圾在湖面漂浮,竹书鸿就忍不住要去立刻清理干净。
于是,他开始制定并执行自己的时间表——凌晨4:30起床,独自带着自制的扁担和捞网来到西湖边,赶在游客到来前完成巡湖。家人不解:“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自讨苦吃?”竹书鸿只是笑笑,第二天照样早起出门。
一个暴雨天,妻子任秋芹不放心丈夫独自出门,便跟着一起去了。两人穿着雨衣在苏堤上打捞垃圾,回家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心里却暖暖的。“那次经历让我理解了书鸿,很有意义,有种成就感。”任秋芹回忆。
从此,妻子不仅不再反对,反而比老竹还要积极,帮着洗衣服、整理工具。更让竹书鸿欣慰的是,儿子竹昱波也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西湖水域管理处的民间湖长。
一根扁担不仅挑起了全家人的公益心,更凝聚起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2020年,守护西湖美的行动正式更迭为“365”2.0版,即“水韵西湖365”。更名背后是一个庄严的承诺:全年无休,风雨无阻。
志愿服务队的工具间里摆放着各种自制工具。竹书鸿发明的打捞兜,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垃圾调节网眼大小;节水型清洗装置,能够在打捞作业时节约60%的用水量。这些创新都来自十年来的实践摸索,体现着竹书鸿的匠心精神。
巡湖路线也经过精心设计。从疗养院大门到乌龟潭,再到花港观鱼、苏堤、望山桥,这条6公里的路线涵盖了最容易聚集漂浮物的湖湾和风口。“恶劣天气时垃圾最多,越是下雨刮风,我们越要出来。”竹书鸿说。
一份匠心
从守护西湖到服务万家
竹书鸿的匠心不仅体现在守护西湖上,更延伸到了社会服务的各个角落。2019年,“竹书鸿工匠服务志愿队”成立,从“助老助残”服务出发,定期上门免费为老人进行水电维修,坚持赴西湖景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我们不只是清理湖面,更希望能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身为一名浙江工匠,竹书鸿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获得了多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用这些专利无偿服务社会和百姓。他研发的3项节水专利都是从生活出发。比如,针对厨师在烧菜过程中不及时关闭水龙头的问题,他设计了一种自控式节水龙头,只要炉台水池内的水位不下降,龙头就不出水,节水率达65%。他还组织志愿者帮助无劳动能力的茶农采摘西湖龙井,至今已累计帮助采摘、销售茶叶价值超过600万元。
这份志愿服务的精神还传递到了千里之外。2024年4月,竹书鸿家庭作为杭州市最美家庭代表,与新疆阿克苏市最美家庭阿布地克然木家庭结对走亲。两户家庭跨越4600公里,一同到西湖、多浪河边当志愿者,打捞湖面杂草垃圾。如今阿布地克然木也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队,志愿红从西子湖畔“走”到了天山脚下。
来自广东惠州的志愿者在望山桥偶遇竹书鸿的队伍后也深受感动,双方建立了一个跨越千里的“杭惠两湖守护联盟”,携手保护两地西湖。
“保护西湖没有时间表,它是几代人的事业。”竹书鸿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成立全国性的河湖保护联盟,让更多人能够加入到守护绿水青山的志愿服务中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