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一间特殊的病房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原来,自9月19日收治5名来自四川阿坝州的藏族先心病患儿后,“童心筑梦”项目的志愿者们和温州医科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们,通过常态化陪护和病房游园会,用爱与陪伴化解孩子们术前的紧张与焦虑。
汉藏童谣暖病房,童心共筑“心”生路
9月21日,温州医科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们为5位来自四川阿坝州的藏族患儿及病房里的汉族小朋友,举办了一场温馨的病房游园会。
“这是我画的心脏,它是红色的,很强壮!”10岁的索郎更章举着自己的画作骄傲地说,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的心脏结构。
在医学生的指导下,孩子们还用各色黏土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心脏”模型,通过直观的方式,孩子们认识到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化解了他们对手术的紧张与恐惧。志愿者师冰凝说,“让孩子们亲手制作心脏模型,能直观地展示手术如何让心脏更好地工作,这胜过千言万语。”
最动人的一幕,是汉藏童谣的温情互赠。志愿者们教藏族患儿唱汉语童歌《小星星》,轻快的旋律很快感染了每个人,病房内响起了清脆的合唱声。随后,藏族家庭回赠了藏语歌谣,优美的藏语歌词和独特的旋律让在场的志愿者和汉族患儿沉浸其中。虽语言不通,却让所有人跟着节奏拍手微笑。活动的最后,一幅由众人共同绘就的“童心筑梦”图诞生,画上手拉手的小朋友和满满的祝福,定格了这份跨越民族的友谊。
“这些志愿者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一位藏族患儿的母亲感动地说,“来到这么远的地方,一开始很担心,但他们的热情和关怀让我们放下了所有顾虑。”
13岁的尕让甲说:“刚开始我很害怕手术,但是哥哥姐姐们向我讲解了很多关于心脏的知识,现在我不害怕了。在这里,我还交到了新朋友!”
数日的陪伴也让志愿者们感慨万千。“与其说我们是来陪伴孩子的,不如说是孩子们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性和勇气,”志愿者陈欣怡说,“特别是看到他们从恐惧到勇敢的过程,让我们对医学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常态化病房陪护服务,为藏族患儿筑起“温暖港湾”
自5名藏族患儿入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起,“童心筑梦”项目的志愿者们便开启了常态化病房陪护服务,守护孩子们度过这段特殊的治疗时光。
该项目志愿者们制定了详细的排班表,确保每位患儿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陪伴。他们护送患儿进行各项术前检查,耐心解释每一个流程,用游戏的方式缓解孩子们对医疗设备的恐惧。
“很多孩子第一次离开家乡,面对陌生环境和即将到来的手术,都会感到害怕和焦虑。”该项目负责人表示,“作为志愿者,我们通过持续陪伴,与孩子们建立信任关系,一点点化解他们的不安。”
为消除语言隔阂,志愿者们还特意学会了简单的藏语问候。这份来自家乡的温暖,让孩子们迅速敞开心扉,从最初的怯生生变为主动拉着志愿者的手,分享玩具与故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