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从废弃幼儿园到“创业乌托邦” 他在温州为年轻人“造梦”

字体:
—2025—
10/26
09:20:41
2025-10-26 09:20:41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李沐子

  一地落叶、破损的跑道、发霉的墙皮、空荡的教室——在温州洪殿社区,这所已停办的幼儿园,曾是许多人眼中被遗忘的角落。

  直到吴光剑推开园区生锈的铁门,他以创业者的视角,在这片破败之中看到了不一样的未来。

  作为温州市摄影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他和团队经过几轮探讨,决心将这里重新定义,打造一个专属于年轻创业者的多元共创社区,让这片“废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多元、共创,属于年轻创业者自己的“创业乌托邦”,到底该如何打造?对此,创业多年的吴光剑,有说不完的故事。

  “可能因为淋过雨,就想给别人撑把伞。”他笑着,缓缓道出了自己与这所幼儿园的相遇与即将共同奔赴的未来。

吴光剑与团队第一次来到幼儿园 受访者供图

  第一眼,是破败;

  再看是“破茧之地”

  2025年初夏,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吴光剑第一次站在这所位于温州洪殿社区的幼儿园大铁门前。

  老旧的建筑、略显偏僻的位置、满目荒凉的气息,让他的心微微一沉。“交通不太方便,又藏在老小区里,整体状态确实很破败。”他回忆道。

  然而,当他推开那扇生锈的铁门时,阳光洒进院内,照亮了红绿相间的塑胶跑道,也照亮了满地金黄的落叶——那里曾是孩子们奔跑嬉戏的地方。更令他动容的是,一楼教室前那个几乎杂草丛生,被掩藏的鱼池:几尾无人照料的小鱼,仍在水中静静游动。

幼儿园废弃的鱼池 受访者供图

  “那一刻,我想起俞敏洪说过的一句话,‘每次转变,都是在遇到绝对困难时’。”吴光剑在电话那端缓缓说道,“这些小鱼让我看到生命的韧性,往往在绝境中才真正爆发。租下这里不是退路,而是孤注一掷的开始。每一步都像它们的生存一样艰难,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更想把这里变成属于创业者的‘破茧之地’。”

  从一楼走到三楼,他推开每一扇门,逐渐看清了这个地方隐藏的潜力:一千多平方米的宽敞空间、规整方正的教室结构、独立的操场与院落,以及深藏在老城区的静谧氛围。“出了大门,往右走几十米,是热闹的生活街区,吃喝俱全;向左,则是温州一个成熟的产业园区。”

  等走出幼儿园大门时,吴光剑和团队成员心中,已悄然埋下一颗不一样的种子。

幼儿园大门口 受访者供图

  “6月27日看场地,7月2日提交计划书,8月18日竞拍成功,9月4日正式签约。”时间线清晰地被他罗列出来。三年租约,一场关于空间与梦想的实验就此展开。

  “有点像飞蛾扑火,但我们愿意一试。”他说这是他的“第三次创业”,尽管前路未知,却充满信念。

  团队中的核心成员,有的创过业、跌过跤,有的曾在大企业历练,也有人开过工厂、办过培训。反复讨论后,大家得出同一个结论:这件事,值得做。

  “风险当然有,但只要我们能够稳住30%的基础成本,剩下的70%通过更多年轻创业者共创共赢,这里就有可能生长出意想不到的机会。”吴光剑语气坚定,“废墟上开出的花,往往更加坚韧,也更加美丽。”

  想为所有年轻创业者

  打造一个“家”

  “幼儿园改造的视频陆续发布后,我们先后收到了四十多位年轻创业者的私信。”吴光剑细细数着这些创业者从事的领域——做培训的、做手艺的、做木工的、搞科技的,做自媒体的,做文创的,“甚至有手绘手艺人说,要来帮我们画墙绘。”

  这些正向反馈的声音,让吴光剑感到久违的激动和亢奋。

  2013年从职校毕业,吴光剑在家乡温州开启影视方向的创业之路,“其实这两三年,我们一直想找一个适合影像行业的产业园,作为更稳定的办公场所,但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当下的创业环境,对许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并非易事。

幼儿园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随着互联网平台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灵活就业群体正迅速壮大。据2025年6月发布的《数字经济下灵活就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援引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在2.4亿人左右。2023年全国总工会的第九次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人员达到约8400万人。

  “一个单人工位月租要上千,对灵活就业的年轻人来说,确实压力不小。”吴光剑提到,在寻找办公场所的过程中,他目睹了太多产业园“二房东”模式对初创者的不友好,也亲眼见证了许多人关掉公司、离开温州。“就连曾经在我们这里实习的孩子,毕业后也选择去了其他城市。”

  作为土生土长的温州人,这种人才外流的现象深深刺痛着他。“无论是出于家乡情怀,还是团队发展面临的人才困境,都让我想要做点什么。”

  “所以我想通过改造这里,为这些有想法,有技术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创业空间。”望着仍在改造中的园区,吴光剑期待着今年11月中旬它竣工后,焕然新生的模样。

  “每一缕阳光都应该被看见”

  想与所有创业者共同成长

  所以,这个由幼儿园改造而来的多元共创社区会是什么样?又如何为年轻创业者们打造一个家?吴光剑的脑海中早已绘好蓝图。

  在他的规划中,二层五间大教室将空出40余个共享工位,并推出三种共创模式:对已有成熟客户的创业者,以“成本租金+均摊改造成本”的方式提供空间,远低于市场价出租;对初创团队,设置1-3个月免租考察期,“只要计划书通过评估,我们不仅提供短视频拍摄、账号运营支持,还鼓励入驻团队之间资源互补,按比例分成”;社区内实行业务共享机制,吴光剑将自家公司的订单开放给入驻团队,成员之间也可互相承接业务。

  “我们社区是开放的,什么类型的创业者,只要想法够好,都欢迎来看一看,聊一聊。”吴光剑笑着说,我希望这里不会变成流水线的“牛马槽”,而是大家待在这里是舒服的“工位”。

  在这些天马行空的构想里,多元共创社区有着大胆的未来。但在改造启动后,现实问题接踵而来。

幼儿园操场 受访者供图

  “营业执照办理就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吴光剑搔头摸耳地说,由于园区尚未获得正式授牌,“到底是孵化基地还是文创园?能否分租?入驻者能否顺利注册?”这些问题让团队一度陷入僵局。

  “但相关单位部门了解到我们的想法和需求后,也正在内部讨论。”吴光剑说。

网友发来的幼儿园毕业照 受访者供图

  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让吴光剑有一阵子的迷茫,“到底该不该继续,到底能实现吗,就会一直质疑自己。”但当他把第一期改造视频发出来后,陆陆续续发送至后台的温暖声音,给了团队更足的信心。“有人私信出点子怎么改造;有人发来幼儿园毕业照说‘这是我的毕业照’;也有幼儿园老师说,自己曾经在这里工作。”

  这让吴光剑再次意识到,这里的时光虽然被按下暂停键,但却承载了许多人的童年、青春回忆。“据我了解这里还是游泳运动员潘展乐曾就读过的幼儿园。”这些反馈让吴光剑更加确信:改造不是抹去,而是延续。

吴光剑和团队给流浪猫狗买的猫窝 受访者供图

吴光剑和团队给流浪猫狗买的猫窝 受访者供图

  于是,儿童爬架、滑梯等承载记忆的设施被悉数保留;早在团队入驻前就安家的七八只流浪猫,也收到了特意定制的八个猫窝,散落在院子的各个角落。“你看它们窝在一起的样子,早就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了。”吴光剑的语气里满是温柔。

  虽然幼儿园还未打造完成,但不少网友都表示想来打卡。但对吴光剑而言,比起短暂的打卡热度,他更在乎这里的“复购率”:“我们不追求网红效应,而要打造一个让人愿意一再回来的地方——在这里真实地工作、学习,更重要的是,成为彼此的支撑。”

  正如他为这个计划取的网名——光见计划。他说,“每一缕阳光都应该被看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创业;温暖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一地落叶、破损的跑道、发霉的墙皮、空荡的教室——在温州洪殿社区,这所已停办的幼儿园,曾是许多人眼中被遗忘的角落。吴光剑和团队经过几轮探讨,决心将这里重新定义,打造一个专属于年轻创业者的多元共创社区,让这片“废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