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0日讯(记者 胡静漪 应磊 通讯员 董骏超 江欣)浙江正在向海上风电发力。
11月以来,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建设持续提速。作为全国首个面向深远海的风电母港,该项目将打造集聚风电全产业链的新型功能港,计划到2030年形成千亿级风电产业集群。
这不是普通港口,而是专门为海上风电开发提供物资的“大本营”。今年5月以来,省委书记和省长分别来到项目现场调研,足见浙江的重视程度。这个大项目有啥来头?
打造“海上风电之母”
什么是风电母港?在业内,它被誉为“海上风电之母”,是风机设备生产出运的基地和枢纽,可以为安装船提供特殊的靠泊条件、为设备预装配提供堆场。它的最大好处在于通过产业链聚合,促进上下游联合开发,推动风电项目降本。
这样的风电母港项目在全球已经有不少蓝本。位于丹麦的埃斯比约港,已集聚超过200家企业,形成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从这里生产的海上风机占到全欧洲的70%至80%。
在国内,天津、山东、江苏、广东等地已经布局多个风电母港,但大多面向近海风电产业链,尚未形成全产业链闭环。
相比之下,浙江发展风电母港,起步较晚,但动力更足。分析原因,可以从能源和产业两端说起。
从能源角度看,浙江是资源小省、用电大省,近年启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程。风电和光伏迎来“契机”,既符合绿色低碳的能源转型需求,又不依赖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有助于平稳全省工商业电价。
到今年9月底,浙江风电装机达650.3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476.6万千瓦;9月,风电发电量仅占全省总发电量的1.57%,海洋大省发展海上风电,浙江还有巨大潜力。
然而,近海风电开发已接近饱和,沿海省份都在向深远海进发。2023年,浙江纳规一批深远海风电项目,其场址离岸有上百公里,零部件从工厂到远海安装极耗时间和成本。由此,风电母港应运而生。
从产业角度看,从近海到深远海,不只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飞跃。在深水、疾风里架起一台风机,对工程建设和上游零部件制造的要求更高,每千瓦风电的建设成本是近海的1.5倍至2倍,产业链兼具含金量和含“新”量。
根据规划,浙江的风电母港项目将以总装集成、核心部件制造、运维服务管理为核心功能,集研发试验、认证检测、培训交流、商贸物流等七大功能于一体,其独特性不只在深远海,还在于全产业链集聚、港产城协同发展。
庞然大物怎么运
从谋划到建设,浙江做足了准备。
去年9月,浙能集团牵头三家省属国企,联合组建浙江省海洋风电发展有限公司,负责风电母港建设运营、国管海域风电项目开发等。到现在,该公司已下设海风母港、海风科技、海风电力三类产业公司。
去年底,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正式开工。项目由温州洞头、宁波象山两大区块组成,两地一期项目总投资超80亿元。目前,温州母港陆域工程已在建设中。
风电母港与普通港口的一大区别,在于出运货物的超大“体型”。
记者了解到,不同于打桩“站立”的单桩式风机,深远海大多使用导管架式风机,也就是要建设一个支撑底座。“每个导管架重量超3000吨,将分三段生产,在母港专用场地组装后吊装至运输船上,再运到风场施工点位。”浙江省海风母港公司相关负责人王长彬介绍。
为运这个庞然大物,码头要建设大型龙门吊,将有100多米高,可起吊3800吨重物;陆域将打下数千根桩,提高港口承重能力;水域要开挖5万吨级港池,方便安装船靠泊……
王长彬告诉记者,温州母港的综合厂房钢结构即将开始吊装,码头也将在近期开工,争取尽早具备导管架生产能力和码头出运条件;宁波母港陆域和码头工程也将相继开建。
一南一北,两个区块各有优势,形成互补格局。温州母港码头具备国际港口的开放条件,且航道水深条件好,未来将为风电产业“出海”提供支持;宁波母港岸线长、腹地大,除了导管架,一期项目还将落地换流站、浮体等产业。
随后的二期工程,两地将规划整机、发电机、齿轮箱、主轴承、叶片等更多产业链。达产后,风电母港将形成每年300万千瓦的深远海风电总装保障能力,配套省内深远海风电项目建设,并且立足华东、面向全国、辐射国际。
“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突破地域限制,扩大辐射范围。”王长彬说,这包括零部件国产化、可靠性提升、成本下降等,“深远海风电尚未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浙江通过资源开发吸引龙头企业集聚,将鼓励组团创新,探索优势技术路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