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剧照。 受访者供图
浙江在线11月23日讯(记者 杨千莹)11月21日至22日,作为杭州阿克苏两地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命的新疆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在杭州运河大剧院连演两场。
这是一次艺术抢救的传承,也是一次大胆的创新。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历史上长期依靠口传心授,歌词多为晦涩的察合台文古典诗歌。至20世纪40年代,能够完整演唱它的艺人已寥寥无几,这一民族瑰宝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
歌剧的故事正是基于这段真实的历史展开。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音乐学院青年音乐家万桐书怀揣使命奔赴新疆,抢救濒临失传的木卡姆艺术。剧中,万桐书与当地民间艺人吐尔迪·阿洪密切配合,用钢丝录音机抢救性记录十二木卡姆,并用顺滑音、手鼓二线谱等新的标注方法,将其曲调转换为五线谱。
将传统的木卡姆与歌剧形式相结合,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这部作品采用歌剧的严谨结构和演唱规格,通过序曲、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形式讲述故事、刻画人物。”歌剧总导演陈蔚介绍,在遵循歌剧结构的同时,该剧也汇集了歌、诗、乐、舞、唱、奏等艺术形式,展现木卡姆传统艺术的魅力。
这种创新对演员提出了极高的挑战。“把木卡姆的旋律性和歌剧的叙事性相结合,要求我们在唱腔中必须融入木卡姆的韵味。”万桐书的扮演者王少辉说。
为了让观众轻松读懂木卡姆的特色,制作团队在视觉呈现上独具匠心。织染着巴旦木花图案的裙摆、绣着各色牡丹的衣襟、印着艾德莱斯纹样的花帽……针对不同类型的木卡姆艺术,团队进行了差异化编排:十二木卡姆的庄重深沉、哈密木卡姆的奔放热情、刀郎木卡姆的刚劲自然,都在歌剧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民间文艺研究者孙化霖在观剧前简单了解背景后表示“看得很明白”,评价该剧从歌唱、乐队伴奏到舞蹈“都有很强的辨识度”。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聚焦年轻化、时尚化的舞台表达,提炼木卡姆数字博物馆设计师夏提古丽为一号人物,并增加了人工智能人物小艾,以青年视角重构时空叙事,以最新科技讲述古老的非遗传承,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将这部艺术抢救史以更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
自2025年7月首演以来,《木卡姆恋歌—万桐书》已经走过全国4个城市,在第5站杭州呈现了第15和第16场演出。
一部歌剧,一次融合,一场对话,《木卡姆恋歌—万桐书》成功搭建起民族文化沟通的桥梁。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党委书记王陈军表示:“非常高兴能将这部凝聚了新疆各族人民情感的歌剧带到杭州,这说明优秀的文化艺术能够跨越地域,直抵人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