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仑区新碶街道香堇社区是一个成立还不到两年的年轻社区,辖区住着4311户、近8000人。如何让“同住一域”变成“同心同行”?社区以网格为治理根基,推行“堇邻当家”网格工作法,通过“精准问需+激活自治”,让居民当主角。如今,社群越建越多,社工从繁杂事务中“松绑”变“闲”,邻里关系却愈发亲近。
网格筑基
把“模糊需求”变成“服务清单”
社区治理的起点,永远是居民的真实需求,而这也是“堇邻当家”网格工作法的核心。据悉,香堇社区将9个基础网格细化为55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均配备专职网格员,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需求收集网络。
2024年,网格员队伍开启“敲门行动”,针对双职工家庭工作日无人在家的特点,特意选择晚间和周末上门;遇到独居老人,不仅耐心倾听诉求,还会细致记录生活习惯。过去一年里,他们完成4311户全入户覆盖,累计上门11000余次,硬生生把双职工家庭“放学后孩子没人接”的托管难题、年轻人“下班想充电却没渠道”的学习渴望、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没人说话”的孤独感等这些模糊诉求,一条条梳理、分类、核实,最终变成一张条目清晰、指向明确的精准服务清单。
需求清单直接导向“空间革命”。2024年4月全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开放,社工们只留出2间办公室,把2030平方米的核心空间让渡给居民。“童心成长屋”“润心学堂”“夜校教室”等10多个功能区就这样陆续落地。
社区党委书记兼网格长李静琦的手机里,59个居民社群、服务群常年置顶。这些群的建立都源于网格走访对接:“萌龙baby托管群”对应双职工家庭托管需求,“润心学堂合唱群”匹配老年人文化需求,“夜校吉他交流群”呼应年轻人技能提升诉求,“周三理发接龙群”解决居民日常便民需求……每天清晨,群里就开始热闹起来,居民自主发布活动通知、接龙报名、协调细节,不用社工过多干预。
网格挖潜
把活动课程从“供给”变“共创”
从党群服务中心新空间开放到如今社群蓬勃运转,还不到两年时间。回想治理初期,李静琦坦言:“最开始我们只是开了几门基础课程,从策划内容、联系老师到组织居民,全靠社工,大家每天都特别忙。现在不一样了,一周20多节课、涵盖10多个内容,社工反而‘闲’了。”
这份“闲”的背后,是网格“挖潜”的力量。原来,网格员在入户走访时,不仅记录居民需求,还会特意询问“有没有特长或爱好想分享”——会理发的张姐、懂架子鼓的小伙子、擅长太极的阿姨、能编排舞蹈的老师……一个个“居民达人”被挖掘出来,如今已有近30人被纳入“人才库”。
更关键的是,居民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渐渐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有人在课堂上收获快乐,主动提出“想为大家做点事”;有人看到邻里需要,愿意亮出自己的手艺。正是这份双向奔赴,让社区课程从“单方面供给”,变成“共同创造”,还催生出“居民点单、居民接单”的低偿服务模式。
如今,社区已形成全龄覆盖的课程体系:幼儿有“萌龙baby课堂”,每天被托管,周末还能参加亲子活动;老人有“润心学堂”,周一至周五,课程不断;年轻人有“活力夜校”,瑜伽、吉他等10多门普惠课程任选。

网格聚力
把“陌邻”变“家人”
在香堇社区,归属感藏在一个个温暖的细节里:家住镇海的刘红霞,原本是为了给女儿带孩子才住到北仑,后来孩子长大,她回了镇海,却依然每天辗转一个小时——坐地铁再转公交来社区上课,哪怕有一次突降暴雨,浑身被淋湿,她也乐呵呵地说“没啥关系”;家住铂宁府的老王,自从被邀请加入太极班,不仅主动担任班长,负责签到管理,还会建议小区改造时预留老人活动场地。
更动人的是“爱心反哺”:吧台的冰箱、教室的沙发、托管班的玩具、漂流角的书籍,全是居民自发捐赠的,每一件都藏着心意。
网格治理从未停步:向内挖潜激活居民动力,向外链接资源延伸服务。一个月前,社区通过北仑家政协会引入“香堇乐团团”和“香邻家政服务”,小家电维修只收配件费、社区团购年捐物资给老年协会的公益属性,让服务更暖心。
社群越多、社工越“闲”的答案,就藏在香堇社区“堇邻当家”网格工作法的实践里:把网格走访做细、需求对接做准、居民活力激活做深,才能撑起自治的“魂”。当居民从“被服务者”变身“参与者”“建设者”,社工自然能从琐事中“松绑”,邻里也终将从“陌邻”变成“家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