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湖州 正文
加大扶持 深挖潜能 旱粮作物渐成稳粮增收的“生力军”
2016年09月06日 10:03:35 来源: 湖州在线-湖州日报 许峰

  浙江在线9月6日讯 昨天,在吴兴区埭溪镇上强村的一片矿山复垦地,种粮大户江炳海正忙着抢收100多亩大豆。“这批大豆是6月底种的,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这段时间晴多雨少,不过作为旱粮,这样的天气正好。”江炳海笑着说,“这是今年收获的第一批旱粮,希望能卖个好价钱。”

  江炳海口中的旱粮,是指种在旱地里的粮食,主要包括马铃薯、大豆、玉米等。近年来,鲜食玉米、番薯、马铃薯等旱粮主食逐渐成为城乡居民餐桌上的“新宠”,旱粮成为我市稳定粮食生产、促进粮食产业结构优化的新增长点。我市加大旱粮扶持力度,充分挖掘旱地资源,推广旱粮新品种和新型农作制度。同时,坚持因地制宜、不与水田争地为原则,科学布局旱粮生产,积极发展适宜种植、富有特色和优势的旱粮作物,努力培育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的旱粮产业带。

  南浔是浙北粳稻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0多万亩。近年来,由于超级稻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晚稻收获时间普遍较迟,影响油菜、小麦等作物的生育期。为破解这一难题,从2013年冬季开始,南浔试点“水稻—马铃薯”水旱轮作新模式,通过引进马铃薯优良品种、种植技术及播种收获全程机械化,实现了种植模式的转型。

  善琏镇田娘粮食专业合作社的马铃薯种植基地是省级优质旱粮示范基地。去年10月,合作社采用新的种植方法试种马铃薯,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合作社理事长沈良介绍,新技术与常规种植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收获方式,常规的种植是一次性收获,而新品种马铃薯可以边生长、边采收,采收时间长达4个月,亩产量可超万斤。

  除了“水稻—马铃薯”水旱轮作模式,去年吴兴区引进种植山稻获得成功,成为了加快旱粮发展的新引擎。今年,吴兴区山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在埭溪镇东红、贯边等多个荒坡和矿山复垦地块都能看到有山稻种植。据介绍,山稻属于完全依靠天然降水的旱作生态型作物,生长过程中无需人工浇水,更不需要使用除草剂、农药,田间管理也比水稻容易。加上山稻米价格高于常规稻米,经济效益显著,对保证粮食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市山地、低丘缓坡等旱地资源丰富,尤其是山稻、马铃薯、大豆、玉米、蚕豌豆等旱粮作物发展潜力很大。”市农作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高产高效的旱粮生产模式。针对旱粮种植零星分散、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单产水平不高等问题,相关部门还总结了一批粮经结合、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的新模式,实现了稳粮增效、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保的目的。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落实省级旱粮直补政策,各县区也出台相应扶持政策。目前,我省对旱粮种植基地50亩以上的,省财政每亩直接补贴125元;对在果园、菜园、林地间作套种同一旱粮作物50亩以上且套种面积达50%以上的,每亩补贴标准增加到60元。长兴和德清对旱粮种植基地,在省补基础上,县财政再给予每亩补贴100元;安吉县则对省级旱粮生产建设基地项目,在省补基础上,再增加20%的补贴。今年,我市旱粮播种面积达37万多亩,新增面积1.25万亩,同比增长3.2%。

标签: 粮食;扶持;湖州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