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打算回老家一趟,我爷爷编的竹篮你们还要不要? 30元一个,喜欢的留个言吧。”上周五,市民陈女士在微信朋友圈更新了文字,并附上一张老人专心竹编的图片,不到半天时间,她就收获了8个订单。
陈女士出生于安吉县,当地盛产竹子,竹编是许多人家都会的传统手艺。“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到农闲季节,长辈们经常围坐一圈,进行竹编手工艺制作。不过,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塑料制品风靡,这门老手艺便逐渐隐退。”陈女士说,现在只有村里的一些老人闲暇的时候想到用竹编打发时光,她80多岁的爷爷就是其中一位,“爷爷制作的提篮美观耐用,偶尔有人上门收购,两个月前我带了几个到湖州,送给单位里的同事,没想到大受好评。”也许是看到了环保和怀旧风带来的商机,陈女士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吆喝手工编织篮,“之前已经带过两次货,卖了近20个,帮爷爷赚了不少零花钱。”
和竹编一样,炭画、剪纸、木雕、箍桶等湖州传统手工艺,尽管很“土”,却有一种乡土的亲切感,让市民在岁月的流转中找回那些旧时光。在湖州衣裳街区,捏糖人铺子不仅吸引小朋友,众多家长也对精彩的糖画制作过程看得入迷。一位家长说:“灵巧的手捏出了一个五彩的世界,糖画艺人就像魔术师,带我穿越到了儿时。”在位于湖城观凤大厦和银泰商业大厦之间的小市巷,有位老人做梅花饺已经近20年,现在仍坚持每天出摊,生意很不错,很多追捧这个小摊的食客,给出的理由就是因为这儿能尝到童年的味道。
在一些老手艺唤回人们“幸福记忆”的同时,更多曾在生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老手艺已经难觅踪迹。采访中发现,箍桶60年的老汉胥阿林;曾夜以继日地趴在桌上、用画笔一笔一笔去安慰痛楚心灵的炭画匠刘峥;做秤的潘新权夫妻等老手艺人,都曾给老湖州人留下过深刻印象。但由于传统手艺成不了谋生手段、自身年龄大、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继承和发扬技艺等原因,这些“独门绝技”如今也只留下一声叹息。
“时代在轰轰烈烈往前走,可依然希望一些稀有的、濒临灭绝的传统手艺能够被传承和保护起来,使其在逆境中‘求变’。”不少受访的市民建议将传统手艺搬进课堂,宣传传统文化,让文化传承意识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
值得一提的是,湖州的历史文化街区,现在已经成了老手艺的传承地。今年6月,衣裳街区和状元街区同步开展的“非遗文化展示”活动,现场邀请了一批手艺人来展示日渐稀少的技艺:安吉的龙王年画、棕编、竹刻,德清的民间布艺、清制筝制作,南浔的绫绢风筝,吴兴的东林柳编,长兴的手工编织、刺绣,在艺人手上,传承不再是件沉闷严肃的事,古老的物品变得有新意。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