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垃圾分类,湖城百姓并不陌生。 2017年10月,湖州中心城市启动新一轮试点,在机关单位、国企、学校、居民小区等同步推进,再掀垃圾分类热潮,推动居民意识从“要我分”向“我要分”转变。
作为牵涉每一个家庭的福祉,也关系生存环境的社会治理项目,垃圾分类处置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一环。在我们身边,涌现出很多垃圾分类“达人”。不妨一起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让垃圾分类变得简单又实用。
她家的厨余垃圾“不出门”
堆肥发酵 变成种花种菜肥料
厨余垃圾放进阳台的塑料桶里,撒上厌氧菌发酵,变成肥料用来种花种菜……这些年来,垃圾分类处理已完全融入费孝琴一家的生活。
费孝琴家住湖城余家漾小区,自2010年湖城开始推广垃圾分类起,她和女儿就成了研究垃圾分类的“科学家”,怎么分才方便?垃圾怎么利用才有效?成了母女俩常常思考的事。
“我们动手做了很多实验, 2014年开始尝试堆肥发酵。”费孝琴打开阳台上的塑料桶,里面满满地堆着果皮、菜叶等,“家庭生活中厨余垃圾最多,把厨余垃圾处理好,就可以大大减少运输、处置过程中的能耗。”
说起处理方法,其实也不难。将瓜皮果壳、菜叶、剩饭剩菜等装到桶里,撒上一层厌氧菌(EM菌),等待发酵即可。如果想肥料效果更好,可以先将剩饭剩菜在水池里冲掉油渍。一般来说,一周左右就能出液体肥,固体肥需要1-2个月堆熟。
记者了解到,厌氧菌网上就能买到,十几元就能买一袋,一年约消耗两三袋,成本不高。“这样发酵出来的肥料不会有异味,只有果酸味道,不影响家庭生活。而且无需翻动,只要静置就行,是我们尝试以后觉得最方便的法子了。”
费孝琴说,用厨余垃圾种出的“阳台蔬菜”味道很好,不仅家里人爱吃,还受到小区其他住户的好评。客厅里各色各样的花卉,也是厨余肥料的“受益者”,邻居经常会来讨要花种,想让自己家中也生机蓬勃。
厨余垃圾“自产自销”,塑料瓶、硬纸板等放在楼道门口让保洁人员回收,废弃电池、旧手机用专门纸箱收集……经过分类处理,费孝琴家中只剩少量干垃圾,有时不出门就能清理完毕,比混合处理方便很多。
为了培养女儿的环保意识,母女俩参加了很多推广垃圾分类的志愿活动,包括到学校里讲课、邀请志愿者担任小区“楼长”等等。其中,参观长超垃圾焚烧厂和鹿山厨余垃圾处理中心,让费孝琴印象最为深刻。
“很多人分类意识不强,最担心自己分好类的垃圾最终被混运。为此,我们特地组织了女儿学校的一批学生去了解处理终端。看到厨余垃圾被分类处理,孩子们都很惊讶,原来家里吃剩的菜和果皮能够变废为宝,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更高了”费孝琴说。
近年来,费孝琴先后到阳光城、米行街、仁皇山等多个小区和湖师附小、飞英小学、月河小学等学校推广“垃圾分类 变废为宝”,呼吁更多的人行动起来。
她是小区垃圾分类“标兵”
精准分类 细致和坚持成为“法宝”
走进湖城南园小区二期,标有“文明投放 精准分类”的垃圾投放点很常见,几乎每户人家门前都有一个绿色的小箱子,早上出门时,大家都会将家里的厨余垃圾放在里面。49幢居民沈水英就是其中一员。
沈水英今年64岁,退休后和老伴搬到这里。回忆起垃圾分类处置前的情景,她连连感慨,小区环境变化太大了。“以前经常有人把垃圾扔在桶边,到了夏天味道特别大,还引来不少苍蝇、蚊子,我们从路边走过都要捂鼻子。”
2017年12月底,垃圾分类走进南园小区,“绿色环保站”、“大件废弃品中转站”建了起来,介绍分类知识的标志标牌立在路边,各类文明宣传标语也贴在墙上醒目位置。特别是小区门口竖起的“家庭垃圾精准分类情况公布表”,一下子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502室,精准分类45次; 302室,精准分类30次……”记者看到,小区参与垃圾分类的家庭在表格上全部有显示,哪些家庭分得好?哪些家庭坚持得久?表格上的五角星和大拇指就是最好的证明。
沈水英家的成绩遥遥领先,每一天都坚持精准分类,成了小区里的“分类标兵”。“路上碰到邻居总是问我,他们家也分类处理,怎么就没有大拇指?”沈水英笑着说,“其实分分类也很简单,关键就是一个坚持。”
在他们家,客厅会单独放一个桶,专门收集吃剩的果皮、瓜子壳等。“很多人分类分得不细,主要是忽略了客厅里会产生的厨余垃圾,还有厨房里不小心扔进去的酱油瓶子、塑料袋等,把这些挑出来,厨余垃圾就能直接利用了。”
记者了解到,为了提高居民分类积极性,市垃圾分类办在南园小区进行试点,每天安排垃圾分类指导员上门收厨余垃圾。如果居民分类不细致,指导员将会现场指出问题,确认分类正确后再进行收集。
“分类正确一次,有0.3元奖励。如果坚持一年,就有100多元奖金。”沈水英说,“比起奖金,大家更在乎自己在‘光荣榜’上的排名。进进出出都看在眼里,谁不希望自己是优秀的啊。垃圾分类处理了,环境也更好了。如今住在小区,我觉得更幸福了。”
市民声音
闻波兜小区居民 闵玥:
转变居民的分类意识、培养居民的分类习惯很关键。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创新宣传方式,多策划一些易于接受、乐于参与、产生共鸣的活动。同时,让垃圾分类走进课堂,安排垃圾分类的课程,从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仪凤桥小区居民 陈丹丹:
处理家庭垃圾的很多是老年人,他们乐于接受分类,但是精准度有待提高。如果让分类指导员常和他们说说,最好是利用湖州本地方言,大家更能记得住、记得准。
红丰西村小区居民 陈敬婷:
现在部分小区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居民根据分类情况获得相应积分,再用积分去兑换需要的物品,很有激励效果。我觉得,兑换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动员小区周边的一些洗衣店、洗车店、理发店等参与,对老百姓来说更有帮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