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0多年前的照片,你看,当时的房子,路边还有垃圾……你再来看这里,现在是奥特莱斯、鑫达医院……硬件配套很齐全。”7月8日,站在湖州市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震泽路上的一座小桥上,横塘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费雪寅一手拿着相册,一手指着不远处的小洋房告诉记者(见图 施莉娜 摄)。
这座小桥的两边,不见“旧村”,已现“新城”。
曾经的横塘桥村背靠着太湖,是太湖边最北面的村落,村里人从事的都是农业和个体丝织业,劳心劳力,赚钱却不多,因为交通不便,环境破坏,父辈们日子过得“苦哈哈”。
“那时候有句老话‘宁可嫁个女儿到南一尺,不应嫁到北面一寸’。我们村就是那个北面,这意思是哪怕把女儿远嫁,也不能来我们这儿,可见我们这儿曾经有多穷了。”费雪寅说。
变化,始于2006年,太湖边的污染企业开始陆续关停,个体丝织业自然干不下去了。
“那时候我还在湖州水泥厂化验室上班,2007年7月回的村里,从报账员开始做。”费雪寅说,当时很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下岗了,有不少人和他一样回到村里工作,“我们从小在这里长大,如果能够靠着大家的努力,在家门口实现安居乐业,这是最幸福的事情。”
2007年1月,随着湖鲜一条街的拆除,奥特莱斯、鑫远健康城等重点项目的建设需要,横塘桥村开始启动土地征用。
虽然村民们能住进小洋房,但曾经赖以为生的丝织业没了,农田也没了,现实的经济问题、就业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
“我们必须得走出一条新路子,彻底解决问题。”那段时间,老书记孟连法带着村干部一边动员村民们拆迁,一边早早开始联系白雀成校,根据周边的旅游新业态,提前为村民们量身定制技能培训。
“我刚来村里工作,也是跟着老书记他们一起,一边挨家挨户地动员村民,一边走访周边用人单位了解用工需求。”费雪寅说,2010年,村民们陆续住进了梅东花园A区,横塘桥村在拆迁安置的同时,实现了全村劳动力基本全就业。因为村民们早早接受了专业培训,之后像龙之梦等旅游综合体运营时,他们一下子成了“香饽饽”。
“边上就是商场,村委会楼上就有健身房,现在医院、学校都在建,环境设施不比城里差了。”65岁的村民孟金法说,村里为了让大家安居乐业,真的是下了功夫。为了满足居民的不同诉求,费雪寅把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乡贤组织起来,成立了“五老帮帮团”,专门协助村两委参与收集村情民意、宣传平安建设、调解矛盾纠纷。
“现在我们村正在建设智慧养老为中心的数字乡村典型示范村,接下来还要建设垃圾分类展示馆、村史馆,盘活村文化礼堂,预计今年将增加村经营性收入约70万元……”费雪寅说,大家都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造提升,把横塘桥村建设成太湖边的又一个“明星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