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1日讯(王艺潼)一边是喧闹的临街商铺,一边是安静的老居民区。沿着湖城高富路向西走,拐进一个弄堂口往里50米,才能看到车行的招牌。
每天早上六点半,天蒙蒙亮,这个车行就开张了。铁棚下,一张摆满自行车零部件的铁桌,几把靠在墙边的木椅,几辆待修理的自行车轮,组成了这方静悄悄的天地。
摊主施献荣和妻子朱水银,是吴兴区环渚街道华丰村村民,两人都是聋哑人士。施献荣凭借修车的好手艺,在湖城开了这家特殊的修车行,至今已有36年。这家不起眼的修车行,收获了周边街邻无数的点赞。今年夫妻俩还入选“中国好人榜”,获得浙江省“最美残疾人家庭”提名,在无声世界里携手前行,给予他人温暖的力量。
捏捏车铃铛,再指指耳朵,就是车铃不响了;指指电瓶车瓶,再摇摇手,就是电瓶坏了。在车行,每个来修车的人都用手势和夫妻俩交流,彼此间也形成了默契,一个动作和手势,施献荣立马心领神会。从马路边的车摊,到弄堂里的车行,无论搬到哪里,大家只认这对夫妻,因为两人不仅手艺好,还有一副热心肠:路人自行车瘪了,免费打气;修理小毛病只收零件费,从来不收服务费;老人和残疾人来修车,更是不收一分钱。
修车本就是小本生意,两人为何要这么做呢?原来,先天患有听障的施献荣,打小起就受到街坊邻里的帮助。16岁那年,酷爱手工的他拜师当了修车行的学徒。手勤、好学,很快,施献荣便从众多学徒中脱颖而出,一年的工夫就出师了。考虑自己打工可能遇阻,1984年夏天,施献荣在母亲的支持下,在老市陌路边靠着树桩,摆起了修车摊。一块用毛笔写着修车两字的木板,就是车摊的招牌。
创业本就不易,更何况身有残疾。那时,看着他长大的邻居们主动上门,请他帮忙试着修车。“修不好的话下次再来,免费给大家补。”每修完一辆车,施献荣的母亲施玲娥都会这样补充一句。从那时起,周边的老人来修车,都是免费。
白天帮人修车,晚上施献荣就在自家院子里琢磨组装零件。就这样,施献荣不仅修自行车的手艺愈发精湛,也自学“啃”下了后来的电瓶车、摩托车修理,生意也慢慢好了起来。
周围人曾给予施献荣的温暖,他都记在了心里。30多年来,他在能力范围内,回馈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施献荣的妻子朱水银,就是看中了丈夫身上善良、感恩的特质。如今,两人一起出摊,朱水银打下手,帮忙处理一些小问题。“我们虽然不会说话,但想凭自己的双手,多做善事,奉献爱心。”夫妻俩“诉说”着他们质朴的愿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