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别以为罕见病离你有多远 杭州妈妈记录女儿遭遇
2016年09月15日 08:47:13 来源: 都市快报

  可可在医院做康复训练,她无法有效控制双手。 记者 葛亚琪 摄

  浙江在线9月15日讯 “现在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呢!”

  在浙大儿院8楼康复室里,61岁的赵梅抱着外孙女可可叹了口气。自从可可被诊断患有罕见病雷特综合征(Rett Sydrome,一种因基因突变导致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她常把这话挂在嘴边。

  如今18个月大的可可乍看之下,和同龄孩子并无差异。但妈妈瞿莹莹深知,可可太“特殊”了,她的一生都将布满荆棘。

  据估算,世界目前记录在案的罕见病近7000种,我国罕见病总患病人口约为1644万。那么多“可可”们的求医生存状态,急需社会关注与改变。

  杭州每年新生儿数万个 为什么刚好是我的女儿?

  35岁的瞿莹莹在2015年农历春节前夕生下女儿时,一家人开心不已,尤其是已退休的外公外婆,主动提出带孩子,甚至把女儿一家接到自己家。

  瞿莹莹回忆,可可11个月大时不再像从前那样玩玩具,也不听大人指令,对外界刺激甚至没反应,原先正学习爬和走的爱好,也逐渐消失了。

  起初,他们以为是自闭症。但几次反复检查后,儿保医生告诉瞿莹莹很可能是一种罕见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指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雷特综合征。

  那是瞿莹莹人生中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这到底是什么病?她查阅了最权威的雷特综合征介绍:

  Rett是一类罕见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绝大部分由散发性MeCP2基因突变引起,几乎只侵害女性,具备严重无力致残伤害力,并累及智力严重迟滞。目前,该病尚无完全治愈的医学方案,可进行对症治疗和持续康复训练,以维持和发展身体机能。

  大概万分之一的患病概率,患者100%无法生活自理,99%手功能丧失,99%将永远不能讲话,75%伴有癫痫,64%有脊柱侧弯,50%将永不能行走……

  看着资料,瞿莹莹始终无法相信:产检时该查的一项没落,丈夫和她都身体健康,2015年杭州新生儿几万个,为什么刚好是我的女儿?

  保险起见,医生建议她去北京找包新华医生确诊,包医生是雷特综合征方面的权威专家。

  退休11年的外婆

  重返职场为外孙女赚医疗费

  等待确诊的那段日子,可可开始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极难入眠,需要极安静的环境,即使睡着后翻个身也能醒来且无法再入睡。如此,全家人跟着失眠。

  今年3月,瞿莹莹和丈夫抱着可可一路北上。确诊当天,她在日记本上简单记着:“3月18日,星期五,北京大学妇儿,包新华,诊断Rett”,看不出丝毫情绪。

  赵梅说,女儿从小坚强,不轻易流泪。唯一一次看到女儿流泪,是可可从北京确诊回来后,“全家人,我们两夫妻、女儿女婿,抱在一起,哇哇大哭了一场”。

  来不及悲伤,瞿莹莹快速调整状态,辞掉工作,开始全职陪孩子。瞿莹莹觉得安慰的是,大多数罕见病患者的确诊之路都很漫长,有些有误诊误治导致严重后果,但可可“基本没有耽误”。

  浙大儿院康复科主任李海峰说,和其他诸多罕见病患者一样,雷特女孩无法手术,没有药物,唯一能做的,是通过康复训练身体机能,降低残疾程度。如今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可可在儿保康复中心,培训行动和语言能力。

  可可的康复费用一年15万-20万元,无法纳入医保,爸爸全年收入都还不够。夫妻俩继续寄住在父母家,靠老两口的退休工资维持生活。而退休了11年的赵梅,为了外孙女今年又去了一家企业兼职做会计。

  对父母的付出,瞿莹莹很愧疚,“我爸爸也70岁了,别人家的父母都在享天伦之乐,而我们却……”

  身体健康的父母也可能生下患罕见病的宝宝

  照顾可可之余,瞿莹莹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雷特女孩的日常琐事”,以可可的口吻记录生活。比如,当可可无法有效地协调面部肌肉时,妈妈写道“然后我又多了一个每天的面部按摩功课。啧啧!人生可不可以不要这么享受”。瞿莹莹希望,公众号能让外界了解这个罕见病,让雷特女孩们也活得精彩。

  和瞿莹莹抱着相同想法的,还有中国罕见病发展中心主任黄如方。他认为,目前罕见病群体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缺医少药”——诊断和治疗困难,尤其是诊断,“目前全国能准确诊断罕见病的医生不超过十个”。另一方面,罕见病的治疗有待发展,一些国外已有的治疗药物要么国内还未引入,要么就是引入后治疗费用高,无法纳入医保,患者压力大。

  黄如方自己也是一名罕见病患者,患有成骨不全症。他深刻意识到,要改善这种现状,不仅需要药企、医院、医疗技术专家、政府相关部门、患者及其家属、社会NGO组织等各个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更需要社会公众的支持关注。黄如方说,罕见病的发生大多难以预料,身体正常的父母生下来的孩子也可能患罕见病,“只要有生命的传承,就有发生罕见病的可能性……”。

  为普及公众对罕见病的认知,中国罕见病发展中心组织发起过“罕见病日”,也举办了各类交流活动。这次,中心与树兰医疗等合作,邀请了国内外罕见病专家、知名药企等相关人士,将于9月22日至24日在杭州举办第五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有兴趣的读者,可拨打010-83545711转805购票报名参加。本文中可可及其家属为化名。

标签: 罕见病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