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全景
浙江在线10月17日讯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试验田”。
尤其是过去这5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精准发力:坚持“创新驱动”,实施人才和科技战略;坚持“集聚领先”,以智能制造为特色,壮大产业集群;坚持“产城融合”,推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打造杭州“美丽东部湾”……业已成为杭州高端要素集聚、个性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配套完善的“明星板块”,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与时俱进、与日俱宽。
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浙江经济和浙商转型发展的重大课题。适应经济新常态,下沙实施新举措、呈现了新态势。这些年,下沙大力加强制度供给,优化政务生态;大力加快创新驱动,优化创业生态;大力加强环境治理,优化自然生态。下沙经济转型升级的背后离不开浙商的转型与贡献。一颗梦想发芽的种子一旦种在下沙这片沃土上,就有了根,就有了阳光和雨露,也就有了腾飞的希望和未来。广大浙商回归发展的热情和下沙创业创新的激情一起,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喷涌而出、势不可挡,正创造着新常态下的经济新传奇!
金沙湖中央商务区
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下沙制造”走向“下沙智造”
5年来,按照国家级开发区发展方针要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确定了“创新驱动、集聚领先、产城融合”三大战略,大力推进“大引擎驱动、大产业培育、大平台构筑、大环境优化”四大工程,在体制机制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绿色集约发展、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加快推动开发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充分发挥杭州工业经济“主平台”作用,加快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智慧产业,努力推动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转型发展让更多人认识了“下沙”,一时间它成了舆论焦点。全球医药巨头辉瑞宣告落户下沙。一款智能马桶盖风靡一时,形成抢购热潮。像松下、辉瑞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扎根下沙,实现共赢发展的例子越来越多。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已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食品、生物医药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集聚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项目达60个。
同时,近年来开发区紧紧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抓住市委、市政府推进“一号工程”的有利机遇,立足开发区特色优势,实现了跨境电子商务、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智慧产业的快速发展,这成为开发区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打造产业增长新极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一园一谷一港”建设,即“跨贸园、智造谷、信息港”,做优、做大、做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产业,努力抢占发展先机、打造产业新极。
一园繁茂盛开:
跨贸园内已集聚了阿里巴巴、网易、银泰网、敦煌网等一批知名电商龙头企业,目前已有400余家企业参与跨贸业务,初步形成了集电商平台、垂直电商及配套服务企业于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生态体系,为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通过跨境电子商务,也进一步推动了开发区对外贸易、招商引资等工作,跨境电商对开放型经济的助推作用开始显现。
一谷暗香浮动:
通过加强针对性的扶持,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启动实施了一批“智能工厂”示范样板项目,除了娃哈哈,还有味全公司的全流程物联网管理项目、顾家家居的产销一体化信息系统等。同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以工业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集成电路以及智能终端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积极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项目,支持九阳、史陶比尔、和利时、松下等重点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推动“下沙制造”走向“下沙智造”。
一港潮流涌动:
围绕打造“信息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重点,加快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新业态,引进了菜鸟网络科技、中国电信创新园、 天宽科技、网仓科技以及搜狐、网易等互联网企业投资项目,努力构建特色鲜明、集聚集群、优势突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优势产业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发展的“5+3”现代产业集群已然成形。
开发区大有希望
“东部人才港”和“东部科技港”两轮推进
——形成集孵化、加速、产业化于一体的创新产业支撑体系
过去5年间,面对各地区新一轮的激烈竞争和“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巨大压力,下沙人用浩浩钱塘江赋予的气魄和胆量再次提出了率先发展的口号,建设一个创新驱动、集聚领先的开发区。
事实上,创新与开发区发展密不可分,开发区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物、转型升级的载体。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人才和科技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突破口,坚持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推进“东部人才港”和“东部科技港”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开发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开发区金沙大道600号东大楼3层,新组建的中科院理化所杭州研究院显得非常忙碌。依托这一项目,开发区与中科院理化所倾力合作,致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这也是开发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项重大成果。
创新的星星之火正在下沙炽烈燎原。众所周知,引进人才层次高、项目水平高、产业化程度高、能够促进优势产业发展的“三高一促型”项目,下沙不断加强与中外大专院校的合作,几年间,中科院理化所杭州分所、新加坡麻省理工技术研究联盟中国创新中心、浙工大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顺利落户,为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创业创新也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开发区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以人才和科技为抓手,整合升级各项政策,基本形成了涵盖创业资助、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服务等互为衔接配套的“1+6”政策体系,设立3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和6亿元科技专项资金,2015年人才和科技投入资金就超过5亿元。
今天,设施一流的创业办公场地,富有格调的创客咖啡,配套齐备的创投机构,支撑有力的政府服务和高校资源……在下沙,这样的创新平台不断涌现。2015年6月,位于6号大街的杭州市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内,重点打造的We-Link之“1024”创新基地被杭州市科委认定为市第一批众创空间项目,纳入科技部全国首批众创空间。与此同时,开发区20个众创平台全新亮相。这20个众创平台既有国家级的孵化器、科技园,也有省级、市级的孵化器,能为企业提供一流的创业创新环境。更有新加坡杭州科技园以深厚的中新两国政府合作背景、先进的园区规划、完善的基础配套、科学的产业空间布局,从众多参评园中脱颖而出,顺利通过“浙江国际产业合作园”创建认定。新浪、百度、天翼阅读、网仓科技、传云物联网、天宽科技……一批知名创新型企业纷纷入驻,为科技园增添了新的活力,科技园真正成为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综合性高品质产业园。
还有正在建设的杭州东部湾总部基地、东部创智天地工程、白杨综合体等创新载体,有的将打造成“创业创新”浙商企业总部基地,有的将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资源,把开发区与大学城的人才优势、科技成果优势紧密结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初步形成集孵化、加速、产业化于一体的创新产业支撑体系。形成了从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到国家科技孵化器、从孵化加速到产业化的全过程平台支撑。
得益于前瞻性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创新,安费诺飞凤尝到了甜头。杭州安费诺飞凤研发的自动检测机器人完全达到了大品牌的苛刻要求,一举拿下了首批2000套订单。“这数量是一般的应用企业所无法想象的。”企业负责人说:“光这个检测机器人项目一年就可以达到10亿元的产值。”前不久,第四届中国创业创新大赛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传来喜讯:在全国各省分赛区210家入围企业中,杭州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内的两家企业杭州多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景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代表浙江省出战,分别获得了全国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而这两家企业的主创团队,都是由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组成。
“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
——产城融合加快“美丽东部湾”走向幸福宜居地
获批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地铁1号线延伸段全线开通,“五水共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改一拆”获得新突破,回迁安置进入“清零”阶段,三级甲等医院大楼、新建小学幼儿园纷纷投入使用……5年来,下沙新城的城市面貌和环境品质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产城融合,生态和谐。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美丽东部湾”建设为主线,以实现“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为总目标,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城市品质提升 行动、社会和谐构建行动”,以完善生态产业网链为核心,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建设杭州东部“一江一湖二廊三园”七大绿色生态功能区为载体,一个“天清地净、绿色低碳、创新集聚、活力智慧、富庶祥和”的“美丽东部湾”正加快形成。
2015年夏天,喜报传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家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3部委联合发文批准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为浙江省第二家通过验收并批准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时间再返回两年前,2013年8月,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美丽东部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一个“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力争成为“美丽杭州”建设先行区的美丽蓝图浮出水面。
开发区坚持通过土地资源整合、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等多种形式探索实现集约发展、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路径。一边是浩淼江水,蒹葭苍苍,一边是绿茵如锦,雁落鹜飞,风光迷人的下沙沿江景观带被人们誉为“最美的沿江大道”。
花园式生态型副城,是下沙生态建设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开发区优化绿地、湿地、河道、建筑物等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高起点规划建设了“一江一湖二廊三园”七大生态功能区(“一江”即沿钱塘江湿地生态区;“一湖”即金沙湖生态区;“二廊”即杭州绕城高速东线、北线下沙段两条生态长廊;“三园”指高教园区西区生态公园、高教园区东区生态公园以及体育生态公园3个生态核心区),绿地面积达到77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2.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品位。
交通出行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这5年来下沙市民对城市公共服务优化的最直观感受;下沙副城的商贸服务飞速发展,现代化副城中心的形象愈为突出;坚持教育优先,不惜投入;住在下沙,人们也能享受到市中心一样的公共配套服务;坚持以每年实施一轮“民生工程”为抓手,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公共服务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思维,正在融入社会和民生管理之中;不断优化保障,为市民提供文明优雅的生活环境,从根源上增强市民对下沙这片热土的归属感和满意感……
浙商回归亮点纷呈
“一支队伍、一套制度、一批项目”的工作体制
一支队伍:2012年当年就成立了开发区支持浙商创业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开发区委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全面发挥全委部门合力。2015年以来,重新制订了“1+7”的招商体制。
一套制度:结合省市有关考核文件,积极与省市对接,制定并出台了符合本地区特色的浙商创业创新工作方案,以考核为指挥棒,以浙商回归为手段,以项目落地为目的,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一批项目。涌现了以安控智慧产业园、天翼阅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海亮融资租赁等为代表的一批典型浙商项目。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生活的需要,进一步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扶商兴商”浓厚氛围。
搭建“三类部门”的高效考核体系
分成牵头部门、招商主体和配合部门3类,由商务局牵头落实具体工作,明确部门专人对接项目,依托北京、上海和深圳3个对外驻点,进一步延伸招商触角,形成由上到下、由里及外的高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浙商回归的服务和招引效率。
构建“三步推进”的高效工作机制
特别制订出台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商创业创新考核办法》,该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项目开、竣、投工作的责任单位,很好调动和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委各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度和配合度,很好贯彻和落实了省市关于浙商创业创新工作的精神要求。
创建“三级评审”的项目招引机制
以浙商创业创新为突破,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制订并完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部投资项目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三级评审的工作机制。努力在制度保障、项目推进、工作绩效等多方面形成高效的部门联动,以“三级评审”的工作机制切实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加快推动项目落地达产,科学利用省市浙商创业创新的各类平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