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8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孙晶晶)前阵子网约车红火的时候,也是出租车日子最难过的时光。不少的哥宁可违约提前终止合同,也要转换身份去开滴滴优步,钱江晚报也做过相关报道。对这个群体是该转型,还是自我提升完善服务来增强竞争力,也有不少讨论。可是类似孤山路上这样不愉快的经历,又恰恰应了网友的评论:有时想想,保护你们干嘛呢?
那么,对这些年来这个行业经历的阳光风雨,的哥们自己又是怎么看?手里的方向盘,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饭碗,还是有更多含义?
吴秋豪今年36岁,老家安徽芜湖。2002年,退伍没多久的他,仅仅凭着书本上对西湖的美好描述就跑来了杭州。如今,他已在杭州娶妻生女,一个人变成了三个人。
开出租车是2003年开始的。当时这是个不错的行业。吴秋豪开白班,每天6点半出车,18点左右收车,一个月能赚七八千。而同年退伍的几个兄弟,月收入才3000多元。他觉得自己选对了职业。
吴秋豪是个不爱轻易改变的人。“过得去就行。”这是他常说的话。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月至少赚7000元。达到,就满足了。这么多年他都是按这个目标开车赚钱,自得其乐。
可是,2013年底开始,吴秋豪发现越来越多的有乘客在马路上打车不再招手,而是看手机。许多同行都用上了打车平台,不用再去扫街,只要在平台上接单。不过马路上招手拦车的还是不少,吴秋豪没有尝试用打车软件,只是收车晚了些,收入没有下降。
2014年年初,滴滴、快的刮起补贴狂风,所有人的打车习惯仿佛一夜间改变。他也开始尝试打车软件。不过,改变似乎迟了点。
2015年,真正的寒冬降临。“快车”横空出世,他的收入一下子降到了四五千。尽管很努力地开车,但是却很难突破。这年夏天,有个10多年的朋友转行做滴滴快车,月入上万。
吴秋豪也眼热,但是他有个疑问:那个快车不用交份子钱,却可以和出租车一样做生意,就真的一点风险都没有吗?所以虽羡慕,但他还是想坚持最初选择:虽然钱难赚了,但他是“正牌军”,不用每天担惊受怕。
他的坚持没有白费。先是2015年10月,交通部的网约车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征求意见,网约车要开始规范了,让他看到了出租车回暖的曙光。接着,今年7月底,国家级的“网约车新政”终于落定,这个月,他的月收入是6000多元。而更让他欢欣鼓舞的是,不久前,杭州的网约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也开始征求意见,他意识到,这一回出租车和网约车终于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只要自己用心开车,月收入一定会回到7000元。
对于本报记者的亲历,同为出租车司机的吴秋豪觉得很气愤。他告诉记者,在杭州开了10多年出租车,对于这个城市,这份职业,早就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
“出租车司机和其他职业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每天奔波于杭州城里的大街小巷,每天接触不同的乘客。司机的每一句你好再见,每一次斑马线前的礼让行人都代表着杭州的形象,会给外地乘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行为,不仅在为这份职业抹黑,更是在为这座城市丢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