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年男子在杭州东站候车大厅高声地打电话。
制图 叶丛
2016年,杭州市文明办、杭州市社科院发布的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调查分析报告,从12个方面评价了杭州市民在公共秩序方面的表现。报告显示,虽然“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一项行为的得分较低,但是在过去三年中不断改善,从2014年的77.20分上升到了2016年的80.19分,提升程度较高。
哪些场合人们会大声喧哗?多大的音量属于大声喧哗?为什么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的市民文明素质小调查也在继续。
近七成受访者表示 主动在公共场合控制音量
经过我们对50位市民的走访与调查发现,有66%的受访者认识到,大声喧哗会打扰到他人,在公共场合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只有34%的人表示,偶尔聊天到兴起的时候,会忘记了自己正身在公共场合。
在各种场合中,96%的人曾经在地铁、公交、高铁等常用交通工具上遇到大声说话的人。
每天搭乘公交车上班的于女士说:“每周总有几天会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些‘大喉咙’,特别是有些上了年纪的阿姨,有时候一整个车上只听得到她们两个聊家长里短,甚至是一些很私密的话题。”
“我经常出差,在高铁上碰到过一些‘熊孩子’。”在从事会计工作的杨女士心中,‘熊孩子’就是那种在公共场合乱喊乱叫,严重打扰到他人休息的小孩。我们的受访者中有超过七成难以忍受儿童在公共场合无节制的吵闹。
此外,还有68%的人曾经在餐厅、58%的人在医院里遇见有人大声喧哗。相比起来,人们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就要自觉多了。
在浙江工商大学就读大二的郑珊前几天去杭州图书馆的时候,就在自修区碰到了两个孩子吵吵闹闹,“很快就有一个中年人出来,和两个孩子说了几句话以后,他们就不好意思地坐下来看书了。”
影剧院里小声聊天、用手机放音乐也是一种“喧哗”
在现代社会,喧哗可能有很多种形式。
看电影是现代人喜欢的一种休闲方式,58%的人认为在看电影或看演出时不停发出声音或聊天也是一种“喧哗”。
一位在杭州奥斯卡电影院门口接受采访的小伙子说:“先不说他们的聊天内容是很郁闷的剧透,光是小声的聊天,其实就已经对我的观影造成了很大影响。”
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成为“低头族”。在地铁等公共场合上用手机大声放着视频或音乐,让54%的受访者表示难以忍受。
浙江省社会学学会会长杨建华认为,或许我们可以做一些微小的改变:“在火车站,或者是机场的候机室里,我们的市民习惯彼此之间大声地聊天说话。与此同时,我看到很多外国人静静地坐着看书。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差异,我认为后者更加为他人考虑。”
影响到他人即是一种喧哗
在杭州市市民公共文明指数课题组负责人张祝平看来,之所以很多人在公共场所控制不住自己而大声喧哗,有多方面原因。
“传统的中国人以村落居住为主,没有太强烈的公共观念。热闹的喧哗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情结,也是传播的一种必要手段。而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居住密度的提高,沟通方式也在改变。西方社会较早进入现代文明,所以西方人也更加适应城市的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
张祝平说,现代社会所有的公共交往,都以不影响第三方利益作为基本准则。当我们在公共场合与人大声寒暄、大声接打电话,或者是在电影院里与人小声聊天,虽然维系了对话双方的情感温度,但却影响了身边的人。
喧哗来临,你会怎么做?
你正在公共场合做着自己的事,突然安静的空间内传来了骚动、甚至有人开始大声喧哗,你会怎么做?50人中,有30%的人选择默默忍受,50%的人选择用眼神表达不满。
“其实,当你在公共场合对那个吵闹的人投以不满的眼色,就说明你已经有了不能够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意识。”张祝平说。
另外20%的人选择勇敢站出来,进行劝导。
“其实,大部分人对于善意的提示是能够接受的。” “杭州市十大文明使者”、萧山国际机场国内客运部值机组值机员施杭东告诉记者。平时,他的工作就是在机场大厅为来来往往的行人提供引导与服务。
根据施杭东的观察,老年人是在机场里喧哗的“主力军”。除了老年人旅游团,暑假的青少年夏令营团队也常常因为吵闹而影响到其他乘客。每当这时候,施杭东和其他的机场志愿者就会上去劝阻和引导。
在82%的受访者看来,亲友或熟人的劝导是最有效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也非常重要。
“在现代社会的公共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慢慢养成在公共场合不影响他人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上,也应该将不要大声喧哗作为一种规范、公约推行,让这种意识能够深入人心,并勇敢地表达出来。”杨建华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