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龙腾盛世——杭州市农村文化礼堂百龙喜迎十九大展演活动在余杭举行
余杭乡村故事会故事员詹海洁获首届浙江省民间故事会最高奖映山红奖
越剧《汉兴未央》入选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7年,塘栖原创民间舞蹈《枇杷鼓》参加亚洲舞蹈艺术节获舞蹈大赛团体金奖
文化礼堂传统礼仪——中泰竹笛拜师礼
“我们余杭人”文化大会启动仪式上,余杭文化人讲余杭
《章太炎全集》出版研讨会在京举行
余杭文脉,源远流长。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蜚声海外的径山禅茶文化,共同构筑了余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在这里得以证实,江南水乡文化在这里遍地开花,民间古典艺术文明在这里丰富和升华。
余杭书香传世,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三国名将凌统在这里叱咤风云;唐代 “茶圣”陆羽在这里著述《茶经》;五代高僧文益在这里顿悟,成为中国禅宗五大家之一“法眼宗”之祖;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这里用传世巨著《梦溪笔谈》树起了“中国科学史的坐标”; “一代儒宗、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这里出生,22年的余杭生活,奠定了他一生的学识和思想; 金石书法大师吴昌硕在这里挥毫泼墨、谱写华章……
于是,余杭便拥有了一个美誉——文化之邦。
“文化之邦”的美誉,是余杭优秀人文精神的基因,是经济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为余杭人提供了文化滋养、精神食粮,提高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幸福感、自豪感。携“文化之邦”之美誉,百万余杭儿女正沿着先贤们铺就的文明之路,努力打造现代都市文明,建设都市文化名区,一个“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文化力与生产力和谐互动、事业繁荣与产业兴旺相得益彰”的文化余杭日益凸现。
保护与利用并重 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呼应
在京杭大运河余杭段上,有一座造型秀丽的七孔石拱桥——广济桥。在桥面的几处石板上,依稀可见彼时筑桥工匠们用于闲暇消遣所雕琢的棋盘。这些久远的印记任凭岁月流转,仍向世人诉说着运河和古镇塘栖的过往。
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广济桥作为余杭段的遗产点之一,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今,余杭又朝另一条申遗之路——良渚遗址申遗继续前进。
良渚古城,5000年历史,从1936年发现到现在不断发掘已经80余年。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于2012年初全面启动。今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范围明确了将“良渚古城+瑶山遗址+11条水坝”作为遗址申遗范围,申遗面积从原先的9.1平方公里扩展到遗产区14.3平方公里和缓冲区101.5平方公里。
3月10日,余杭区召开良渚遗址申遗和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建设动员誓师大会,申遗工作全面启动;3月28日,良管委向国家文物局上报《申遗文本》,良渚古城遗址申报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正式进入申报流程。
在6月的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列入大会报告,省委书记车俊在报告中指出:“支持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进一步延续浙江文脉。”这又将良渚申遗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目前,余杭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已开建,就在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域,总面积9.09平方公里,相当于1299个世界杯足球场那么大。
未来的遗址公园,将集中保留恢复大量良渚先民最早选择聚居的自然高地、良渚文化中后期人工堆筑的台墩式聚落。古城外围区域,保留大部分湿地、水域、部分小型古祭坛。
还会有一条东西向宽约200米,南北长约1100米的“S”形南北向大绿带,游客可通过水、陆两条线路,或步行或泛舟游览良渚遗址。有了它,不但可以保护展示良渚遗址及其环境风貌,未来也将成为杭州城北的后花园。
余杭是文物资源大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保单位11处,省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历史文化名村1处。自2010年起,余杭坚持实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截至目前共修缮各类文保单位、文保点260余处。对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发展,比如塘栖依托运河遗产,大力发展旅游业,小城市试点多年考核全省前列。自2006年,“余杭滚灯”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目前余杭已经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国家级5个,省级名录项目22个和一大批市级、区级名录,处于全省前列。余杭清水丝绵作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之一,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此同时,余杭还将“余杭滚灯”、“五常十八般武艺”、“仁和高头竹马”等一批优秀非遗项目打造成文化传播品牌。
传承与创新并行 文化力与生产力和谐互动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热爱家乡文化、为家乡文化作出贡献的人,今年7月,“知书明理 美丽余杭——‘我们余杭人’文化大会”正式启动。大会从今年4月开始筹备以来,组委会摄制组用镜头记录余杭文化、用方言呈现余杭历史,踏遍余杭山水、寻古迹、访人文,将最美好的余杭用镜头记录了下来。本次文化大会以竞赛的形式举办,比赛将分初赛、复赛、总决赛三个阶段,初赛阶段分成5大片区(临平、塘栖、瓶窑、良渚、老余杭)开展。文化大会打开一扇了解余杭历史的大门,也进一步激发新老余杭人对余杭文化的自豪感,树立余杭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责任心和做好余杭文化的使命感。
这些年,经济高速发展,余杭人的“口袋”鼓了,“脑袋”也在进步,从全省“十百千”工程打造入手,筑实文化阵地“基底”,广积精神“食粮”,创新制度深度改善文化民生。过去的三年,余杭结合经济、人文、地理因素,以“一村一品”、“一堂一品”的精品特色化思路打造文化礼堂,文化礼堂建设“提速换挡”,截至目前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97个,其中省级样板8个、省级重点项目84个。2016年,“余杭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工程”成功创建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十三五”期间,余杭所有的村都将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基本实现全覆盖。
余杭,是信息经济的宠儿,有阿里巴巴这样的世界级互联网经济企业,也有梦想小镇上千小型互联网创业公司,还有拥有之江实验室的人工智能小镇。互联网,早就成为余杭人生活工作的必备工具。而把传统文化融入特色小镇和众创空间的建设,为古街、旧址等历史遗存提供了纯旅游开发和城市化推进之外的第三条路径,努力做到了传统文化保护和现代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共生共融,也是余杭的创新之举,为创业创新提供有吸引力的精神家园。
梦想小镇所在的仓前有一条880多年历史的古街,保留了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等文保单位以及成片的传统江南特色民居。该小镇保留水泥厂、老街、水田等历史遗存和自然生态,对存量空间按照互联网创业的要求进行改造提升,对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等文化内涵进行充分挖掘,使其成为最具特色的小镇基底。位于临平的艺尚小镇复建余杭历史上有名的东湖,总投资1.2亿元,面积约150亩,同时配套时尚艺术、行为艺术、灵感艺术与绿色、水系融合一体的创意森林公园,打造市民共享空间与景观的核心生态水系,极大地提升了艺尚小镇的魅力和吸引力。
品牌与传播并进
事业繁荣与产业兴旺相得益彰
9月10日,中国文化界、出版界迎来盛事,历时四十年时间收集整理编撰,680万字的《章太炎全集》(全二十卷)终于全部出齐。《章太炎全集》是学术界和出版界公认的整理难度高、编辑加工难度高、项目运作难度高的“三高”项目。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人民出版社开始对章太炎的著作进行较为系统的收集整理。2012年8月,余杭区人民政府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开始合作,接力《章太炎全集》编纂出版这项文化工程。
“其实,这也是一种品牌与传播”,《章太炎全集》最终得以全部出版,是余杭区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的体现,是余杭精神的体现。太炎故居已经成为余杭文化地标、余杭人心目中的文化丰碑。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太炎故居的保护和利用,不断加强故居建筑维护、文物征集、学术研究、展览宣传等工作,力求把百年之前先生生活学习的场景展现给大众,以教育鼓舞后人。
余杭区立足传统文化资源,打造自主文化品牌,有效促进了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文创产业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完善、文化品牌营销传播等方面的效应日益显现。在近日召开的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余杭入选“2016-2017年度浙江省文化产业重点县(市、区)”,永乐影视也入选了“浙江省重点文化企业”名单。拿到这沉甸甸的奖状,余杭有底气,亦有实力。2016年余杭文创产业增加值达708.84亿元,增加值连续5年居杭州市首位。文创产业正显现着强劲的爆发力,推动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余杭重要的支柱型产业。
在余杭,有以永乐影视、晟喜华视为龙头,打造影视产业集聚的“影视村”;在余杭,有以遥望手游、非奇科技、快定网络为代表,打造手游产业集聚的“手游村”;在余杭,有集合翻翻动漫、兔兔动漫、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衍生品设计中心的优势资源及整合能力,建设的“动漫村”等。
余杭区还为文创做加法——“文化+科技”“文创+制造”“文创+生活”。比如在梦想小镇,强化“文化+科技”,依托梦想小镇高端信息技术企业集聚基础,大力培育“文创+”与VR、AR、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领域结合的企业,推动文创内容研发和前沿科技紧密结合的产业集聚;在梦栖小镇、艺尚小镇等地,主打“文创+制造”,推动时尚设计、工业设计为核心的设计服务产业发展,助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而依托大运河文化带脉络,“文创+生活”融合,文创产业与传统农业、休闲旅游、娱乐、时尚消费以及生态等要素,碰撞出了奇妙而又炫目的火花。
侧耳倾听凝神望,在余杭,那是塘栖书场里一场酣畅淋漓的评书;那是恢复拜师传统,一个个竹笛技艺传人清透嘹亮的音符;那是传承好家风好家训,一句句至亲之间朴素的叮咛,我们看到的,是大人们知足的眼神和孩子们阳光般的笑脸。
余杭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姝表示,“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要落到每一个余杭人身上,余杭人将继续努力做好历史文化的薪火传人,增强使命感,不失机遇,用忠诚和担当书写余杭文化新篇章。今年,余杭有宏大叙事的文化篇章——良渚遗址申遗,向全世界展示良渚文化灿烂的文明光辉,这项文化创举需要我们每一个余杭人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去完成。
图/余杭区委宣传部提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